高管损害第三人利益能直接起诉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公司高管违法损害第三人利益是否可以直接起诉公司高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如果高管是以公司名义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当公司高管违法行为是通过公司名义实施的,如高管违法开除员工、高管侵吞公司资产导致公司无力发放货款等,这时是公司重大违法行为侵害了第三人利益,那么基于合同的相对性,第三人只能起诉公司,就其利益损失要求公司赔偿,而不能直接要求有责任的公司高管直接赔偿。 当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后,公司可以根据《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向公司高管进行追偿。 2、公司高管私人行为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如公司高管殴打第三人的,第三人不能起诉公司,只能报警或起诉公司高管,向其进行追责,因为高管这类违法私人行为与公司无关,公司无需担责。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方式,不一定非常准确,尤其是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公私夹杂,且受影响的因素很多,往往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分处谁是谁非的,必须经过专业分析处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实践中,隐名股东是不能够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对公司其他股东和公司以外的第三人提起损害股东权益之诉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项,原告是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隐名股东虽然和公司盈余分配有利害关系,具有原告外观。 但是公司其他股东和善意第三人往往事前并不知道隐名股东的存在,考虑到商事信用原则和外观主义原则; 要侧重保护外部第三人对登记内容乃至登记制度的信赖,故工商登记在册的显名股东才是适格主体,而隐名股东不适格。 隐名股东也就不能享有诉权,他必须先确认股东身份即显名化后,才能有资格起诉。
一方当事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当事人利益的,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因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违背公序良俗的,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的,恶意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对受害方造成的损失,加害方要承担赔偿责任。
-
第三人能直接起诉保险公司吗
第三人不可以直接起诉保险公司。通常都是诉被保险人,连带保险公司作为诉讼第三人,因为诉讼关系是赔偿关系,主体是车主而非保险公司。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后,被保险人未经保险人同意放弃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的,该行为无效。被
2022.11.07 280 -
-
隐名股东可以直接提起损害股东利益之诉吗
隐名股东不能直接提起损害股东利益之诉。主张权利应当通过显名股东。隐名股东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当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法律会支持实际股东。
2020.04.16 111
-
公司高管违法损害第三人利益是否可以直接起诉公司高管
公司高管违法损害第三人利益是否可以直接起诉公司高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如果高管是以公司名义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当公司高管违法行为是通过公司名义实施的,如高管违法开除员工、高管侵吞公司资产导致公司
2022-10-14 15,340 -
损害了他人利益第三人能重新起诉吗
一、诉讼离婚的法定条件:诉讼离婚的法定条件是以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如果感情已经破裂,没有和好的可能,法院调解无效,会准予离婚二、
2022-10-06 15,340 -
隐名股东能否直接提起损害股东利益之诉
1、隐名股东不能直接提起损害股东利益之诉。主张权利应当通过显名股东。隐名股东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当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法律会支持实际股东。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
2022-06-28 15,340 -
隐名股东能否直接提起损害股东利益之诉?
1、隐名股东不能直接提起损害股东利益之诉。主张权利应当通过显名股东。隐名股东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当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法律会支持实际股东。 2、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
2022-11-13 15,340
-
01:09
欠钱能不能直接起诉担保人欠钱能否直接起诉担保人,要看担保人承担的担保责任类型。如果担保人承担的是一般保证责任的,债权人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起诉担保人;如果担保人承担的是连带保证责任的,则债权人可以直接起诉担保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担保人承担
1,293 2022.04.17 -
01:05
工程欠款纠纷能直接起诉法院吗工程欠款是由材料费、人工费等多种款项、多个合同构成的。所以,工程欠款纠纷不一定能直接到法院提起诉讼。工程欠款纠纷的解决途径应当按如下步骤来判断: 1、是否为人工费,如果是工人的劳动报酬等人工费支出,依据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原则,应当先提起劳动仲
1,287 2022.04.15 -
01:00
有借条可以直接起诉吗有借条可以起诉,但是不一定能胜诉。民间借贷纠纷,主张还款的债权人需要提供相关债权凭证,即借条。除此之外,还需要证明出借款项已实际支付给借款方,并提供回单凭证等证明。最好明确知悉借款方身份信息,以便于法院通知被告应诉,也便于后续判决生效后的执
3,813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