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借款逾期未还,仅有转账记录能否作为起诉依据?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债务拖欠案件中,如果您仅拥有相关的转账记录作为证据,仍然可以启动诉讼程序。但需要注意,仅依据转账记录来证实双方之间存在借款关系的话,可能无法充分地向法庭证实这一点,从而导致诉讼失败的风险。 在启动法律程序之前,建议您尽力收集更多能够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充分证据,以确保您拥有充足的辩护资源。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建议也许对您有所帮助: (1)尽可能多地查找并整理出有关对方曾明确承认借款事实的书面记录,如手机短信、聊天记录以及录音或录像资料等。 (2)考虑在借款当初是否向他人陈述过这笔款项的性质和用途,如果有见证人目睹了整个过程,可以请他们做证人,提供证词。 (3)最后,在将所有确凿的证据呈交给审判庭进行审核时,法官将会根据这些证据的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且是否真实可信,最终判断被告方是否必须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在2024年9月1日之前,只有转账凭据没有借条的借贷案件,原告如果以民间借贷为由起诉,大部分都败诉。理由是法院认为这笔钱不一定就是借款,很可能是还款或其它款项(碍于情面不能打借条,又担心朋友赖账,如何保护自己?我下次告诉你)。 所以聪明的律师遇到此类案件(只有转账凭据没有借条)想出了“曲线救国”的办法,以不当得利为由起诉。这样起诉的好处就是,举证责任倒置,法院要求收款方说明款项性质,如不能对所收款项做出合理说明,一般都判决收款方返还款项。 但更聪明的律师一般给被告(收款方)出主意,此类案件不出庭应诉,法院缺席审判时无法查明款项性质,基本上判决原告败诉(曲线也救不了国)。 面对此情此景,本律师听到的一个极端案例就是,原告为使法院查明款项性质,曾“挟持”被告出庭。 但自2024年9月1日之后,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第17条规定,“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 至此,只有转账凭据没有借条的案件,可以不再以不当得利的理由起诉,也不必过分担心被告不出庭时案件会败诉。
-
-
仅有转账记录的借款纠纷案件
没有转账记录的借条有效,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实践性合同也就是说出借人不仅要有借款合同,而且还必须证明已经实际将钱交给了借款人,即借款人真正收到了钱合同才成立。转账凭证是非常有力的证据。如果没有转账凭证,又不能提供其他证据证明确实已经将钱交
2022.07.02 30 -
-
仅凭转账记录,能起诉要回借款吗?借款人是朋友的朋友
可以起诉,但是最好有其他辅助证据加以佐证,例如录音、微信记录等,这样更稳妥一些。
2023-06-09 15,340 -
没有借款记录只有转账记录能作为诉讼依据吗
仅依据转账记录很难达成借款纠纷诉讼胜诉。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若仅有一份转账记录作为唯一证据,很难成为胜诉依据。除非借贷双方认可并明确表示此笔款项为贷款行为,否则转账记录很难被采纳为证据。同时,以
2024-11-24 15,340 -
他人未借条却有转账记录,聊天证据能否作为欠款依据?
依据《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需要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若被告不承认借款关系,原告则
2024-12-28 15,340 -
民间借贷纠纷中,转账记录能否作为证据使用?转账记录能作为证据?
只要与要证明的事实有关联,转账记录具有客观性,可以作为证据。这里必须强调:转账记录必须具有客观性,方能作为证据。一、证据的价值:作为证据,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说明问题,能够印证某一事实的存在性,与客观事件
2022-02-12 15,340
-
01:25
借钱没借条有转账记录能做证据吗借钱没有欠条或者借条,双方之间的转账记录也能够作为证据,证明借贷关系确实存在。但是在这时候,借款人可能会以没有正式的借条为理由,拒绝偿还借款。出借人应当及时行使权利,将聊天记录、转账记录保存下来,然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借款人还
4,779 2022.05.11 -
00:56
客户欠钱不还有转账记录怎么起诉客户欠钱不还,有转账记录,起诉须做好以下事项: 1、在起诉之前,如果知道对方名下有存款,房屋等财产,可以申请法院冻结存款,查封房屋,以防对方转移财产; 2、在起诉之前一定要明确被告。完整的被告身份信息包括被告的姓名,身份证号,地址,联系方式
822 2022.05.13 -
00:50
超过三年的转账记录能起诉吗超过三年的转账记录可以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欠款纠纷的诉讼时效一般是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计算。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后果是债务人产生了诉讼时效抗辩的权利,而非债权人丧失起诉权。一旦债务人
3,00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