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合同能否作为原件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原件是相对于复制件而言的,其本义应是原始形成的书面文件。因为电子合同的内容是以数字的形式记忆在电脑中,不可能象传统的书面合同那样直接出示。对于原件的问题,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建议同样采用在解决书面形式问题中采用的功能等同法从大多数国家的证据法来看,原件的功能是:确保当事人能据此宣称权利或提出抗辩,并对交易进行认证,以及成为可能的最佳证据。换言之,原件的功能也就是对信息的认证以维护其真实可信度。因此只要能证明EDI电文确实是计算机所储存或接受的信息,就能满足证据法对原件的要求。因而从逻辑上讲,符合原件功能的电子合同应按原件对待。原件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作为证据向法庭提交来作为审判和确定责任的依据。电子信息一般都储存在电子计算机内,向法庭出示一般有两种方式(1)在计算机显示器上显示;(2)打印出来。根据1985年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问卷调查,这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至于哪种是原件,就要看法院接受哪一种形式。而我国民事诉讼法要求当事人提供书证时,应当提交原件,复制品不能单独作为证据使用,电子数据资料的电脑打印件不能视为原件,而是属于复制件或抄本。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电子邮件可以算作合同。只要电子邮件是依法订立的,具备标的、价款、履行方式等重要的合同条款内容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可视为合同的书面形式。
电子邮件可以作为电子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书面形式包括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
电子邮件是否可以作为电子合同?为什么?
电子邮件可以作为电子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电子邮件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视为书面形式。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2021.02.25 98 -
合同原件复印件能不能作为证据
合同原件丢了复印件,不能单独作为证据。除非有其他材料来加以印证;或者对方当事人对复印件的内容表示承认;或提供复印件的当事人提供原件印证或提供原件线索,经查确有其原件。
2021.03.07 151 -
关于合同原件丢了复印件能否作为证据
关于合同原件丢了复印件能作为证据,但不能单独作为证据。复印件作为证据必须有其他材料来加以印证,或者对方当事人对复印件的内容表示承认,或者提供复印件的当事人提供原件线索,经查确有其原件。
2020.01.11 126
-
能作为电子合同原件吗
原件是相对于复制件而言的,其本义应是原始形成的书面文件。因为电子合同的内容是以数字的形式记忆在电脑中,不可能象传统的书面合同那样直接出示。对于原件的问题,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建议同样采用在解决书面形式问题
2022-11-02 15,340 -
电子合同能否作为证据
法律对合同或其他的民事行为要求采用书面形式,主要是基于书面形式的证据作用。因为书面材料可以长久的保存,如有修改或增减都会觉察出来。而电子数据容易被篡改且不留痕迹,不易觉察,因此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
2023-06-12 15,340 -
电子邮件是否可以作为电子合同
电子邮件可以作为电子合同,理由如下: 1、电子邮件可以算作合同。只要电子邮件是依法订立的,具备标的、价款、履行方式等重要的合同条款内容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可视为合同的书面
2023-05-26 15,340 -
电子邮件能否算作合同
电子邮件可以成为合同。 通过电子邮件订立合同是计算机网络发展带来的新生事物,它可使当事人订立合同意思表达更加丰富、直观、明确,且不再受地域、距离的限制,安全、快捷、高效。 在实践中,因电子邮件订立合同
2022-06-01 15,340
-
01:00
电子版合同是否有效
电子版合同有效。电子合同属于书面形式的一种,可以有形地表现出合同所载的内容;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约定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若当事人事先约定采用书面形式,则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若是双方当事人并没有签订合同,一方履行了合同的主要义务、
2,869 2022.05.11 -
00:59
合同是电子版的是否有效
合同是电子版的话,也能够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子版的合同就一定是有效的合同。判断一份合同是否合法有效,需要根据合同的内容来进行确定。具体来说,如果签订电子合同的当事人都是具备相应民事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而且合同的内容符合当
1,321 2022.04.17 -
01:13
吵架能否作为离婚证据
吵架可以辅助证明夫妻感情问题,而离婚诉讼的关键就是夫妻感情确实已经破裂。单纯的吵架并不意味着夫妻感情确实破裂。根据婚姻法规定,法定破裂的情形就包括:1、一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甚至是遗弃的行为;2、一方存在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3、双方
1,51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