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保障自己的财产权利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法官表示,根据我国法律,房产的所有权是以登记为准,张某购买的房子只登记了其个人名字,陈某没有所有权。刘某的离婚诉讼只能处理其夫妻名下的财产,张某名下的财产是不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刘某提起离婚诉讼,只能解决二人是否离婚的有关问题,而法院不会解决张某名下的房产归属问题。 对于陈某赠与给张某的70万元购房款如果夫妻二人没有明确约定的前提下,应属于陈、刘二人的夫妻共同财产。目前司法实践中,对这类案件的处理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刘某可尝试如下做法:如果陈某愿意配合,可和丈夫陈某配合取得陈某为张某出资的相应证据,如银行转账证明等,以撤销赠与之诉起诉张某追回购房款;如果陈某不愿意配合,可单独起诉张某,要求追回购房款,追加其丈夫陈某为第三人以便查清案件事实。目前已有司法案例支持这类做法。在陈、刘二人的婚姻存续期间内追回上述购房款,再据此提起离婚诉讼对保护刘某的利益更为有利。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不管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是有形财产还是无形财产,只要合法取得,就依法受到法律保护。因此,要保护婚前财产,可以夫妻双方订立协议,约定婚前财产的内容等。同时可以设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约定继承给想要给的人。
离婚后对于个人财产的保护,建议注意保留自己的婚前存款、保险、股票、债券的书面证明;购置重大物品的发票、受赠财物时的书面赠予合同等。
-
如何保障自己的婚前财产
要保障自己的婚前财产,那就必须要进行公证。公证过后的财产就可以认定为婚前的个人财产,因此经过公证之后的财产,法律对此的规定是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因此要合理保障自己的婚前财产,这
2022.04.13 371 -
婚外情怎么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利
有关离婚事宜,可以协商。如果要离婚,可以协议离婚,对夫妻共同财产协议怎么分割。如果协商补偿,可以去法院起诉离婚,对方有外遇,要有确切的证据,如果对方有外遇,相当于对方有过错,离婚时可以向法院请求对方支付损害赔偿。对于房子,如果是婚前买的,那
2021.03.19 126 -
婚外情怎么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利?
1、有关离婚事宜,可以协商。如果要离婚,可以协议离婚,对夫妻共同财产协议怎么分割。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去法院起诉离婚。 2、对方有外遇,要有确切的证据,如果对方有外遇,相当于对方有过错,离婚时可以向法院请求对方支付损害赔偿。 3、对于房子,如
2021.04.21 84
-
如何保障自己的财产权利
法官表示,根据我国法律,房产的所有权是以登记为准,张某购买的房子只登记了其个人名字,陈某没有所有权。刘某的离婚诉讼只能处理其夫妻名下的财产,张某名下的财产是不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来分割。刘某提起离婚诉讼
2021-01-14 15,340 -
法院查封房产时怎么保障自己的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中第五条:"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下列的财产不得查封、扣押、冻结:(一)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
2022-05-05 15,340 -
法院查封房产时怎么保障自己的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中第五条:"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下列的财产不得查封、扣押、冻结: (一)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
2022-01-11 15,340 -
法院查封房产时怎么保障自己的财产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中第五条:"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下列的财产不得查封、扣押、冻结:(一)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衣服、家具、炊具、餐具及其他家庭生
2022-04-25 15,340
-
01:03
什么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下: 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与人格权; 5、监督权; 6、社会经济权利; 7、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 8、妇女保护权; 9、婚姻、家
5,960 2022.04.17 -
00:59
离婚前怎么转移自己的财产
离婚前不需要转移自己的财产。个人所有的财产,并不会因为婚姻关系的缔结而发生性质的变更。换句话说,属于一方个人所有的财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内,属于一方个人所有。另一方无权侵占更无权使用。婚姻关系解除的过程中,以及离婚之后,一方自己所有的财产
501 2022.04.15 -
01:07
分红权怎么保障
分红应当人民法院来分配分红利润。各合伙人对财务有任何异议,可书面或口头向财务提出,财务人员负责解释,直至提升合伙人会议财务费用因私支出,由合伙人各自承担,因公支出,须事先至少经另一名合伙人书面或口头同意,口头同意的事后须经对方书面确认。《公
65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