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分罚没财物法院一般会判些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私分罚没财物罪法院这样判: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三百九十六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单位构成私分罚没财物罪,法院一般会对该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犯罪数额巨大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我国人民法院对私分罚没财物罪既遂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行为。
-
私分罚没财物罪既遂法院一般怎么判刑
私分罚没财物罪既遂法院的判刑: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
2020.02.16 147 -
私分罚没财物罪既遂法院一般怎么判刑?
私分罚没财物罪既遂的,法院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刑法》相关规定,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0.09.06 80 -
私分罚没财物罪法院会判多久
私分罚没财物罪法院的判罚标准: 1、触犯本罪的,法院一般对其相关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犯罪数额达到巨大标准的,法院则应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2.12.02 117
-
私分罚没财物罪一般会怎么判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
2021-06-16 15,340 -
私分罚没财物罪一般会怎么判?
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
2023-08-02 15,340 -
法院对私分罚没财物罪既遂一般会判几年?
法院对私分罚没财物罪既遂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私分罚没财物罪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
2023-08-12 15,340 -
法院对私分罚没财物罪既遂一般会判几年?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
2021-06-22 15,340
-
01:16
一般民间借贷纠纷法院会判刑吗
对于一般的民间借贷纠纷,由于涉及的只是普通债权债务关系,如果双方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没有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法院当然不会做出判刑处理。换句话说,因为民间借贷一般涉及的只是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都不需要启动特殊的刑事审判程序,因
2,252 2022.04.17 -
00:53
法院判离婚财产怎么分
首先,夫妻双方的财产分为夫妻共同财产和一方的个人财产。离婚时,夫妻双方必须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但各自的个人财产是不用进行分割的。对于如何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应当先由夫妻双方进行自主协商,一般是一人一半,对于不动产等
4,496 2022.04.17 -
01:12
一般什么情况下会判缓刑
适用缓刑的首要条件就是犯罪分子不是累犯,也不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其他基本条件是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需要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这四个条件。根据实践经验,适用
1,57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