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合同有效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合同,只要符合合同生效要件的,就具备法律效力,法院不会因为出资存在瑕疵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无效。股东转让股权时隐瞒瑕疵出资事实的,受让人可以以受欺诈为由请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九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瑕疵出资股东转让股权的,人民法院不得以出资存在瑕疵为由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无效。 股东转让股权时隐瞒瑕疵出资事实的,受让人可以受欺诈为由请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 瑕疵出资股东转让股权后,瑕疵出资的民事责任由转让人与受让人连带承担。 转让人或受让人不得以内部关于责任承担的约定对抗公司和公司债权人。
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合同是有效的。只要是当事人达成一致,即产生法律效力,是有效的合同,合同当事人要受到合同的约束,合同会被法律保护。只是会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上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瑕疵出资的股权受让人应当对公司出资与让予人承担连带责任,承担出资责任后可以向让予人追偿。
-
有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合同有效吗?
瑕疵出资股东转让股权的,人民法院不得以出资存在瑕疵为由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无效。股东转让股权时隐瞒瑕疵出资事实的,受让人可以受欺诈为由请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瑕疵出资股东转让股权后,瑕疵出资的民事责任由转让人与受让人连带承担。转让人或受让人不得以
2020.01.09 312 -
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
瑕疵出资的股权转让合同无效。股东转让股权有缺陷的,人民法院不得以出资有缺陷为由认定股权转让合同无效。 股东转让股权时隐瞒缺陷出资事实的,受让人可以以欺诈为由要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 缺陷投资股东转让股权后,缺陷投资的民事责任由转让人和受让人共
2022.04.15 171
-
瑕疵出资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还有转让股权的权利,瑕疵股权合同合同
瑕疵出资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与足额出资的股东一样,应当享有相应的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因此,瑕疵出资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仍然有权将其有瑕疵的股东资格或者股东身份转让给第三人。单纯就出资是否存在瑕疵而言,
2022-04-23 15,340 -
股东出资重大瑕疵后,股权转让有效吗
出资缺陷不会使股东失去股东权利,但应向公司足额缴纳出资,并对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出资缺陷股东股权转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法律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
2021-11-07 15,340 -
瑕疵出资的股东可以让股权转让吗
瑕疵出资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与足额出资的股东一样,应当享有相应的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因此,瑕疵出资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仍然有权将其有瑕疵的股东资格或者股东身份转让给第三人。单纯就出资是否存在瑕疵而言,
2022-04-27 15,340 -
瑕疵出资的股东可以转让股权吗
瑕疵出资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与足额出资的股东一样,应当享有相应的股东权利,承担股东义务,因此,瑕疵出资或者抽逃出资的股东仍然有权将其有瑕疵的股东资格或者股东身份转让给第三人。单纯就出资是否存在瑕疵而言,
2022-04-24 15,340
-
01:12
股东瑕疵出资能否影响行使股东权利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公司股东出资不足的,要对公司承担补缴出资额的责任。如果股东是以货币,即现金形式出资的,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出资不足的,应当在一定时间内,及时向公司足额补缴。当股东以非货币财产出资
1,241 2022.04.17 -
01:34
合同效力瑕疵怎么办
和合同的效力瑕疵,主要是指合同不完全具备当事人名称或姓名、标的和数量条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一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成立存在争议,人民法院能够确定当事人名称或姓名,标的和数量的话,一般应当
1,427 2022.04.17 -
00:56
股权转让合同的诉讼时效
股权转让合同的诉讼时效为三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股权转让合同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三年的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除
1,26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