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公司打电话到单位能否报警,法律上如何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催收公司打电话到单位可以报警,但是公安机关一般不会立案,借款纠纷一般是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当事人如果要提起诉讼,需要准备好起诉状以及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递交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一百二十八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催收公司打电话到单位可以报警,但是公安机关一般不会立案,借款纠纷一般是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当事人如果要提起诉讼,需要准备好起诉状以及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递交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催收公司打电话到单位打电话110报警。催收公司主要是帮一些银行的贷款或者是网贷公司催收钱,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不断的给这些欠款人打电话。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上门去找这些欠款人,而且还会读取欠款人的通讯录,给他通讯录里的朋友同学老师打电话。
-
信贷催收公司打电话到单位合法吗
如果消费者在申请贷款的时候,留下了自己工作单位的联系方式,那么催收是可以打电话到单位的。其目的只是为了得到关于你的联系方式和地点信息,还是为了和失联的消费者重新获得联系。尽管催收可以打电话到你的单位,但催收是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透露债务
2020.04.03 1,987 -
催款公司打电话到单位合法吗
如果觉得构成骚扰,可以向银监会投诉或者报警处理。我国法律规定,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1、只要欠了钱,银行都有可能会起诉,这由
2020.07.22 629 -
催债电话打到公司是否可以报警
催债电话打到公司可以报警。催收只能对债务人及其担保人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第三人进行催收,且不得把债务人负债、逾期、违约等个人信息透露给任何第三方人员。 上门催收不违法的方法具体如下: 1、债权人可以上门与债务人协商; 2、邀请第三人作
2023.06.10 515
-
催收公司打电话到单位能否报警
催收公司打电话到单位可以报警,但是公安机关一般不会立案,借款纠纷一般是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当事人如果要提起诉讼,需要准备好起诉状以及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递交到有
2023-09-01 15,340 -
催收公司打电话到单位能否报警,法律有哪些规定
催收公司打电话到单位可以报警,但是公安机关一般不会立案,借款纠纷一般是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当事人如果要提起诉讼,需要准备好起诉状以及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递交到有
2023-11-04 15,340 -
催收公司打电话到单位合法吗
如果觉得构成骚扰,可以向银监会投诉或者报警处理。我国法律规定,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023-08-06 15,340 -
催款公司打电话到单位合法吗
如果觉得构成骚扰,可以向银监会投诉或者报警处理。我国法律规定,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023-07-23 15,340
-
00:58
法律上如何认定假离婚
在法律上,只要双方已经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或者通过诉讼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就意味着双方已经离婚成功。法律上不存在假离婚一说。无论是双方处于协议离婚期间或者是诉讼离婚期间,只要双方没有拿到离婚证书或者是离婚判决书、离婚调解书,都代表着离婚的程
2,006 2022.04.15 -
01:14
实际控制人法律上如何认定
有关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的规定,一般常见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股票上市规则》、以及《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等文件中。简单概括,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可以被认定为“可以实际支配公司行为”,同时可以被认定为是公司的实
8,722 2022.04.15 -
01:12
网贷暴力催收报警有用吗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当然,大
3,13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