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属于什么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其一是行政处罚的责任: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是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涂改病例行为破坏了病历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的规定: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因此涂改病历是一种违反卫生行政法规的行为,不管其涂改病历的目的是什么,医方都应当都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这种处罚的依据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8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37条规定,前者规定: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这主要是对医疗机构做出的处罚。后者规定主要针对执业医师个人的处罚: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于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其二是刑事处罚的责任:涂改病历不仅是违反卫生行政法的行为,还可能触犯刑法。如果其涂改目的是隐匿患者诊治的真实情况或者掩盖其失误,就可涉嫌刑法上的伪证罪;如果其单位管理人涉嫌指使、帮助当事人涂改病历,就可以被人认定为“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可能因此被定为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
修改病历属于违反什么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涂改病历是一种违反卫生行政法规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医方可能受到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 医疗机构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
2020.02.18 290 -
修改病历属于违反什么?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8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37条规定,前者规定: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
2020.05.24 537 -
病历属于个人隐私吗
病例属于个人隐私。病人的病情和健康状况被视作私人信息和秘密,因此受到隐私权的保障。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有为保密的义务。同时,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2021.02.14 692
-
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负什么法律责任
1、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2、从行政责任看,该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八条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
2022-10-10 15,340 -
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
2022-11-02 15,340 -
如果医院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寻求卫生行政机构的帮助。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8条,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构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
2023-06-12 15,340 -
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应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
2022-11-02 15,340
-
01:18
伪造不动产证属于什么罪
伪造不动产证属于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依法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处罚标准是: 1、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
3,346 2022.10.22 -
01:16
伪造银行卡构成什么罪
伪造银行卡主要是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罪。 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的量刑是以下几点: 1、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万至20万罚金; 2、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至50万罚金; 3、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1,203 2022.09.06 -
01:25
伪造他人签名是什么罪
伪造他人签名可能构成诈骗罪、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以及伪证罪。签名具有法律效力,伪造签字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仅仅伪造签名并不构成刑事犯罪,还需要结合伪造后的具体行为,社会危害性,危害后果等综合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
5,05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