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否用职工工资充抵风险抵押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原劳动部《对的复函》(劳办发〔1995〕150号)指出:一些用人单位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后,根据本单位经营管理实际需要,按照职工本人自愿原则向职工收取“风险抵押金”及要求职工全员入股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行为,不属于国家禁止的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向劳动者收取风险抵押金的范围。但是,用人单位不能以解除劳动关系等为由强制职工缴纳风险抵押金及要求职工入股(实行内部经营承包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公司制企业的董事会成员除外)。在实行承包经营中,要求承包人员缴纳风险抵押金是可以的,双方可以在承包合同中对此作出具体规定。但是厂方不应要求职工也缴纳风险抵押金,因为此时双方仍具有劳动关系,而不是一种承包经营关系,作为劳动者只要完成正常工作,提供了符合要求的劳动,用人单位就应支付劳动报酬。缴纳风险金或入股则必须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用人单位以扣发一定比例工资来充当风险抵押金的做法违反了《劳动法》中对工资支付的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不管是以何种名义,单位都不能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也不能扣押劳动者的工资不按时发放,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劳动者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可以与单位协商维权,如果单位拒绝,那么劳动者就要及时申请劳动仲裁或采取其他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企业收取风险抵押金的行为不合法。 该行为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应遵循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 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和其他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
-
员工风险抵押金是否合法?
企业收取风险抵押金的行为不合法。该行为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应遵循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和其他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
2021.03.02 124 -
员工风险抵押金是否合法
企业收取风险抵押金的行为不合法。该行为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应遵循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和其他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
2020.04.09 107 -
员工风险抵押金是否合法?
企业收取风险抵押金的行为不合法。该行为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应遵循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和其他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
2021.03.08 51
-
企业用固定资产做抵押能否再收风险金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需按时足额存储
2022-10-31 15,340 -
企业要求员工付职工风险抵押金是否合法?
企业收取风险抵押金的行为不合法。 该行为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应遵循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 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
2022-11-03 15,340 -
企业要求员工支付风险抵押金是否合法?
企业收取风险抵押金的行为不合法。 该行为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应遵循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 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
2022-07-03 15,340 -
企业要求员工支付风险抵押金是否合法
企业收取风险抵押金的行为不合法。 该行为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建立劳动关系应遵循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 企业不得向职工收取货币、实物等作为入厂押金.也不得扣留或者抵押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暂住证
2022-05-15 15,340
-
01:16
企业破产资不抵债工人工资怎么办企业破产资不抵债员工有没有赔偿看具体情况。 根据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
2,801 2022.04.17 -
00:56
土地使用权能否抵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中国土地的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或者是集体,自然人或者组织只享有土地使用权。但是关于土地使用权能否抵押需要分情况讨论: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能够抵押;以招投标方式取得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
2,026 2022.04.17 -
01:13
在建工程抵押权登记后能否出售在建工程抵押登记后仍然可以出售。根据《2015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25条的规定可知,该物权法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并不是影响已抵押在建工程转让合同的效力的强制性规定,该转让合同仍是有效的。另外,《2015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
2,013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