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对于加班费的规定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法定的加班费,法定假日应当支付三倍,休息日支付双倍,同时已经迟延支付还可以要求迟延支付的赔偿金;《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因此,对于实行标准工时制的劳动者,如果在“五一”等法定节假日加班,加班费应当以不低于日工资基数的3倍支付加班工资,而在5月2日、3日加班应当以公休日加班的标准给予双倍支付工资。 年假 1、《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2、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法》中对于加班的具体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依法支付加班费;用人单位违法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劳动者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其他。
-
劳动法对加班费的规定有哪些?
《劳动法》对加班费有下列规定: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单位要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单位要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
2020.07.08 136 -
劳动法对加班费规定有哪些
劳动法加班费规定如下: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
2020.10.25 175 -
劳动法对加班费有哪些规定
劳动法对加班费的规定有: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
2020.06.14 129
-
劳动法对于加班费的规定有哪些
劳动法对加班费的规定有: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
2022-05-22 15,340 -
劳动法对于加班费规定有哪些
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加班加点工资:一、在日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按照不低于小时工资基数的150%支付加班工资;二、在休息日工作的,应当安排其
2022-02-07 15,340 -
劳动合同法对于加班费的规定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
2022-04-05 15,340 -
劳动合同法对加班费的规定有哪些?
(一)1.用人单位在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休息日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可以给劳动者安排补休而不支付加班工资,如果不给补休,应当按照不低于
2022-05-05 15,340
-
01:29
劳动法加班费规定在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中,员工加班用人单位需要向其支付加班费,一般平时加班,例如晚上需要加班的,用人单位需支付劳动者1.5倍加班工资,如周末安排员工加班则需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法定节假日,例如国庆、五一、劳动节等安排员工加班则需像其支
11,552 2021.03.24 -
01:14
劳动法加班费金额标准在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中,员工加班用人单位需要向其支付加班费,一般平时加班,例如晚上需要加班的,用人单位需支付劳动者1.5倍加班工资,如周末安排员工加班则需支付劳动者双倍工资,法定节假日,例如国庆、五一、劳动节等安排员工加班则需像其支
2,317 2022.04.17 -
01:20
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有哪些规定我国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的规定,主要是合同法第52条到第59条。其中,合同法第52条以及第53条主要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情形。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包括了以下情形:1、一方实施欺诈、胁迫的行为,从而订立合同,同时损害了国家利
6,91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