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规定了哪些人可以作为送养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法典规定了可以作为送养人的人员是:孤儿的监护人;儿童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可能严重危害该未成年人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将其送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三条 下列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一)丧失父母的孤儿; (二)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 (三)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四条 下列个人、组织可以作送养人: (一)孤儿的监护人; (二)儿童福利机构; (三)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一十一条 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 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法典规定了可以作为送养人的人员是:孤儿的监护人;儿童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可能严重危害该未成年人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将其送养。
《收养法》已经失效,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下列个人、组织可以作送养人: (一)孤儿的监护人; (二)儿童福利机构; (三)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
收养法规定有哪些公民可以作为送养人
收养法规定了以下人员可以作为送养人: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儿童福利机构、孤儿的监护人等。且收养关系一旦成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消灭,养父母与收养子女之间的关系适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规定。
2021.02.18 137 -
哪些人可以作为送养人
哪些人可以作为送养人:孤儿的监护人、儿童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等。而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等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2021.01.11 164 -
民法典规定哪些可以作为抵押物
以下这些财产可以作为抵押物: (一)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三)海域使用权; (四)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 (五)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 (六)交通运输工具; (七)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
2021.04.14 212
-
收养法规定了哪些人可以作为送养人
规定收养孩子的人提出申请,经民政局收养登记机关审查备案后,进行登记。收养法规定,孤儿的、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子女的生父母可以作为送养人。可以作为送养人的公民或者组织的共同特征是依法对被收养人享
2022-08-31 15,340 -
法律规定了哪些人可以作为送养人
1、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可以作为送养人。 2、可以作为送养人的公民或者组织的共同特征是依法对被收养人享有监护权,并且正在履行着监护职责。其他公民或者组织不能作送养
2022-07-23 15,340 -
法律法规规定了哪些人可以作为送养人
1、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可以作为送养人。 2、可以作为送养人的公民或者组织的共同特征是依法对被收养人享有监护权,并且正在履行着监护职责。其他公民或者组织不能作送养
2022-11-03 15,340 -
收养法规定了哪些人能作为送养人
规定收养孩子的人提出申请,经民政局收养登记机关审查备案后,进行登记。收养法规定,孤儿的、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子女的生父母可以作为送养人。可以作为送养人的公民或者组织的共同特征是依法对被收养人享
2022-08-31 15,340
-
02:10
民法典1042条规定有哪些
民法典第1042条主要是关于几类法律所禁止的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第一、禁止包办、买卖婚姻以及借婚姻索取财物。其中包办婚姻是指婚姻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强迫其缔结婚姻;买卖婚姻则是指婚姻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
4,515 2021.04.22 -
01:21
民法典居住权规定有哪些
民法典中的居住权是指,当事人对他人住宅享有的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 首先,居住权的设立需要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该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当事人姓名或名称和住所、住宅的具体位置、居住的条件和相关要求、居住权持续的期限以及产生争议时的解决
6,950 2022.05.11 -
02:06
民法典废除了哪些法件
民法典草案共7编,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民法典正式实施后,有9部法律将同时废止,分别是《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
5,00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