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认领制度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非婚生子女知识】我国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的构建(一)国外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的立法例20世纪以来,基于人道主义及血统思想,许多国家在婚姻家庭法(亲属法)中确立了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保护非婚生子女之利益,使其与婚生子女有同等的权利,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如1912年法国民法规定可以提起强制认领之诉。1915年挪威法使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具有同等地位,父子关系确定后,除可以使用父姓受父母之监护、教育、抚养外,与婚生子女同样有继承权。1917年美国明尼苏达洲法规定,应确保非婚生子女有近于婚生子女所能享有的监护、教育、抚养的权利。1919年魏玛宪法第131条规定,出生是家庭的基础,不能认为婚姻内出生所产生的血亲关系与婚姻外出生所产生的血亲关系之间,有任何差异。1926年苏俄婚姻法规定,子女与父母间相互之权利,基于血缘而生,婚姻外所生之子女与婚姻内所生之子女有同一的权利。英国1926年制定准正法使非婚生子女可以依其父母的婚姻而成为婚生子女。(二)我国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的立法构想参照世界各国的立法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确立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应该:①在认领形式上采取自愿认领和强制认领两种形式,认领制度可以使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找到亲生父母,以得到生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照顾。设立认领制度既要尊重血缘关系又要兼顾各方利益尤其是非婚生子女的利益。因此我国认领制度可以采用这两种形式。在基本原则方面可以规定充分保护非婚生子女合法权益原则,非婚生子女同婚生子女一样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这一刑事司法制度,是适应我国现时代刑事犯罪发生结构性变化,跟进优化刑事司法制度供给的一项重大司法改革。报告披露,2019年以来,共对54394人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由2019年的64.8%提升至今年以来(1-7月数据
2020.02.04 259 -
我国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是怎样的
我国非婚生子女认领的制度如下: 1、在认领形式上采取自愿认领和强制认领两种形式; 2、在基本原则方面可以规定充分保护非婚生子女合法权益原则; 3、在认领条件上可规定认领人必须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2021.01.13 208 -
我国兵役制度
中国兵役制度是国家关于公民参加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承担军事任务或在军队外接受军事训练的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它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国家的经济情况、政治制度和军事需要而变化。中国兵役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义务兵役制,又称征兵制。这种制度是
2020.01.17 1,337
-
如何确立我国现行的认领制度?
为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利益,我认为应建立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制度。认领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 1、一般情况下,我国的认领应在子女出生时进行。子女出生办理户籍登记时,可要求生母指认非婚生子女的生父。经非婚生子女生
2021-09-08 15,340 -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 我国的基本制度是怎样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这一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阶级本质,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这一
2022-03-01 15,340 -
我国公司法人否认制度是什么
我国公司法人否认制度是指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欺诈与侵害,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措施。
2022-06-06 15,340 -
我国最低工资制度
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由其所在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不
2021-11-14 15,340
-
01:08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什么规定
虽然我国刑法中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没有作出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出了非常详细的规定。例如其中规定,所有刑事案件都应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做好认罪认罚相关
1,873 2022.04.17 -
00:48
我国现行宪法是什么时候制定的
中国现行宪法的制定最早可以追溯到1954年,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宪法,也是1954年的宪法,为我国宪法提供了基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
5,735 2022.04.12 -
01:16
公司罚款制度合法吗
罚款,属于行政处罚的种类,根据我国的《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处罚的只有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并且有相应的复议、行政诉讼等救济程序。由于用人单位不是行政处罚的主体,故不具备实施经济处罚权的主体资格,不能对员工做出经济处罚
9,08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