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账款一定要计提坏账准备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般情况下,预付账款不应当计提坏账准备,但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当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 【相关延伸】 问:本期会计出错怎么处理? 答:本期发现的会计差错,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应当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二)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当直接计入本期净损益,其他相关项目也应当作为本期数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当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10%及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 (三)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当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当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四)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以前年度的相关项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预付账款一般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根据相关的规定,如果这些应收款项在没有完全回收之前或者存在着不能全部收回的可能性,就会在这段时间内计提可能收不回的金额。
预付账款不需要计提坏账准备,根据相关的规定,如果这些应收款项在没有完全回收之前或者存在着不能全部收回的可能性,就会在这段时间内计提可能收不回的金额。
-
应收账款要计提坏账准备吗
应收账款一般是需要计提坏账准备的。根据相关规定,公司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公司自行确定。
2020.03.26 500 -
应收账款需要计提坏账准备吗
预计该应收账款可能发生损失时要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和坏账准备科目进行核算。坏账准备科目核算企业各项应收款项所计提的坏账准备。
2020.06.03 273 -
应收账款是否需要计提坏账准备
预计该应收账款可能发生损失时要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和“坏账准备”科目进行核算。“坏账准备”科目核算企业各项应收款项所计提的坏账准备。
2020.08.14 499
-
预付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吗
一般情况下,预付款不应计提坏账准备,但企业预付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不符合预付款性质,或因供应商破产、撤销等原因无望收到所购货物,应将原计入预付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相关延伸】问
2021-11-08 15,340 -
预付账款要计提坏账准备么
一般情况下,预付账款不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预付账款已经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时,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够收
2022-05-27 15,340 -
预付账款需计提坏账准备吗
一般情况下,预付账款不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预付账款已经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时,应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如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够收
2022-12-01 15,340 -
预付账款应计提坏账准备吗
一般情况下,预付账款不应当计提坏账准备,但企业的预付账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当将原计入预付账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按规定
2022-12-04 15,340
-
00:53
转账备注有法律效力吗?
转账备注有法律效力。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转账进行了备注,才能更加清晰地体现转账的用途,更为地证明相关诉讼主张。 民事诉讼证据种类如下: 1、当事人的陈述; 2、书证; 3、物证; 4、视听资料; 5、电子数据; 6、证人证言; 7、鉴定意见;
12,568 2022.05.11 -
00:58
借款未到账合同生效吗
借款未到账合同不生效。贷款合同签了,但是没有放款的。那么借款合同一般还没有生效。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从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但是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通过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从当事人都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
2,652 2022.05.11 -
01:17
公司用个人账户走账算违法吗
公司用个人账户走账算违法。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存款人使用银行结算账户,不得有下列行为:1、违反法律规定规定将单位款项转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违反本办法规定支取现金;3、利用开立银行结算账户逃废银行债务;4、出租、出借银行结算账户;5、从基本
14,440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