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欠债公积金能冻结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父母欠债,人民法院不会对子女的房屋进行查封,另外,子女买房不是父母提取住房公积金的理由,无法因子女买房而提取住房公积金,请当事人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核实。相关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一)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二)离休、退休的;(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四)出境定居的;(五)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依照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的,应当同时注销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职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职工的继承人、受遗赠人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无继承人也无受遗赠人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纳入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父母欠债是不会冻结子女财产的,法院只能对父母名下的财产进行查封、冻结。但是, 一、如果父母欠债后,把自己房产赠与或者低价卖给子女,并过户给了成年子女。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撤销赠与合同或者买卖合同。因此,此种情况,法院是可以执行处理成年子女名下的房子。 二、如果子女名下的房子,是自己合法购买的。或者善意取得的,与父母的财产没有关系。父母欠债,与成年子女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法院不会执行处理成年子女名下的房子。
成年子女是完全行为能力人,自己承担责任。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钱,债权人(债主)有义务向成年子女追讨债务,而子女的父母没有法定义务代为还款。 所以,当子女为债务人时,一般不会冻结父母名下的财产。
-
儿子欠债父母钱会冻结吗
成年子女是完全行为能力人,自己承担责任。成年子女自己欠下的钱,债权人(债主)有义务向成年子女追讨债务,而子女的父母没有法定义务代为还款。 所以,当子女为债务人时,一般不会冻结父母名下的财产。
2021.04.11 524 -
父母欠债冻结子女财产也会被冻结吗
父母欠债,子女财产不会被冻结。父母和子女是单独的个体。个体具有身份独立、财产独立、责任独立的属性,谁的债务就由谁承担偿还责任,不牵涉其他人。
2021.03.24 263 -
父母欠债冻结子女财产也会被冻结吗
父母欠债一般情况下,子女的财产是不会被冻结的,父母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谁欠的债务,就由谁负责偿还,并不也不涉及其他人。如果父母欠债,但是把一部的钱转移给子女,这种情况就会对子女的财产进行调查,如果情况属实,法院就会冻结并查封子女相关的资产,
2022.05.11 2,297
-
父母欠债可以冻结子女公积金吗
父母欠债,人民法院不会对子女的房屋进行查封,另外,子女买房不是父母提取住房公积金的理由,无法因子女买房而提取住房公积金,请当事人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核实。相关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2022-04-09 15,340 -
父母欠债可以冻结子女的公积金
父母欠债,人民法院不会对子女的房屋进行查封,另外,子女买房不是父母提取住房公积金的理由,无法因子女买房而提取住房公积金,请当事人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核实。相关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2022-03-31 15,340 -
夫妻公积金能被冻结吗
住房公积金属“个人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但法院能否扣划公积金存款余额?依据是什么?解答人:社区咨询小组成员碧咸法院可以冻结,个人的住房公积金属于个人财产,已婚的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从这
2022-03-10 15,340 -
父母欠债子女一定会冻结个人财产吗
父母欠债,孩子的财产不会被冻结。父母和孩子是单独的个体。个人具有身份独立、财产独立、责任独立的属性,谁的债务由谁承担偿还责任,不涉及他人。在保全或者执行过程中,法院冻结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以《财产保全
2021-12-01 15,340
-
00:59
公司欠债会冻结法人账户吗公司欠下了债务,不一定会冻结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账户。但是,如果法定代表人账户里面的资金,属于公司所有的资金,债权人就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冻结这笔资金。换句话说,法定代表人账户里面的钱是否会被冻结,需要根据资金的具体性质以及来源来作出判断。首先需要
11,322 2022.05.11 -
01:08
社保不停公积金能取吗社保不停公积金能取。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就可以提取公积金: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2、离休、退休的;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4、出境定居的;5、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6、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由上
7,303 2022.05.11 -
01:02
40年产权公寓能取公积金吗40年产权公寓能取公积金。根据法律规定住房公积金的领取需要:在购买、建造、翻建、大修具有所有权的自住住房时;在离休、退休或到达离休、退休年龄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且与所在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时;户口迁出本市或者出境定居时;非本市籍职工调离本市
5,230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