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方不签字怎么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方不签字不影响事故责任认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自出具之日起就生效,即便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方一直不签字,也不影响其效力。其仍然是双方处理交通事故,进行责任认定的凭证。如果一方对其表示不服,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五条,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在制作后三日内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申请复核、调解和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 当事人收到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后,可以查阅、复制、摘录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证据材料,但证人要求保密或者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复制的证据材料应当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事故处理专用章。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方不签字的,不影响责任认定书的效力,交警部门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送达,当事人如对事故认定书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道路交通事故证明送达之日起三日内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签字没关系。 事故认定书只是交通事故处理的责任划分。签不签字与能否理赔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即使不签字,只要交警作出了事故认定书,那么对责任的划分需要按照事故认定书来处理。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方不签字怎么办
当事人拒绝签字的,可在七日内通过邮局邮寄送达,即视为已送达当事人。交通事故认定书,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对交通事故现场勘察、技术分析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分析查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责任后所作的技术性结论。
2020.03.09 202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方不签字怎么办?
交通责任认定书对方不签字的,没有影响,当事人签字与否,并不代表当事人对认定书的认可,这只是交警部门的一种送达方式。如果当事人对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有异议,可在接到认定书三日内向上级公安交警部门申请复核,复核内容写清复核请求、理由和主
2020.05.18 253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签字怎么处理?
当事人不签字并不影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效力。事故认定书是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即使当事人不签字,但只要交警作出了事故认定书,且为被依法推翻的,就需要按照事故认定书来确认责任。
2020.09.16 102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方不签字怎么处理
有的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交警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对方不签字。当事人签字与否,并不代表当事人对认定书的认可,这只是交警部门的一种送达方式。交警部门送达交通事故认定书有两种方式: 1、直接送达,即由
2021-03-29 15,340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方不签字怎么办,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如何处理
即由当事各方在送达回执上签字后交与当事人,可在接到认定书三日内向上级公安交警部门申请复核,即视为已送达当事人有的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可在七日内通过邮局邮寄送达。交警部门送达交通事故认定书有两种方式
2022-03-06 15,340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方不签字怎么办,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如何处理
对方如果不同意责任认定的结果;(二)当事人拒绝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签名的,如果需要签字,当然口说无凭、定量评断时所形成的文书材料。既然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已经出了。对方不签字和事故责任认定结果没有关系
2022-03-14 15,340 -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方不签字
当事人是否签字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对认定书的认可,这只是警察部门的投递方式。交通警察部门提交交通事故认定书有两种方法:1、直接提交,即当事人在提交收据上签字后提交当事人2、当事人拒绝签字的,可以在7天内通
2021-09-23 15,340
-
01:33
交通责任认定书对方不签字怎么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责任认定书,当事人是否签字,并不能代表当事人对认定书的认可,签字一般只是交警部门的一种送达方式的确认。 一般情况下,交警部门送达交通事故认定书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送达,即为由当事的各方在送达回执上签字后交给当事
1,618 2022.04.17 -
00:58
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如何处理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处理方式是,可以申请复核。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3日内,向上一级交警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当事
991 2022.10.08 -
01:27
事故认定书对方不签字保险理赔吗交通事故认定书对方不签字不会影响保险的理赔; 交通事故认定书,一般指的是交管部门通过对交通事故的现场勘察、技术分析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分析查明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原由以及当事人责任后所作的有关技术性结论,该结论不具备拘束力和执行力。 根据
1,38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