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以个人名义借的钱谁来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个人债务处理,除非债权人证明该笔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因共同生产、经营所负的债务。如果是在离婚的时候以个人名义借的钱,没有用于夫妻双方共同生活,那么就属于个人借贷,是不需要双方进行偿还的,因为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个人债务处理,除非债权人证明该笔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因共同生产、经营所负的债务。如果是在离婚的时候以个人名义借的钱,没有用于夫妻双方共同生活,那么就属于个人借贷,是不需要双方进行偿还的,因为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可以自己还也可以夫妻一起还。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
离婚一个人欠的钱谁来还
离婚时以个人名义借的钱由下列主体来还: 1、以个人名义借的钱如果属于夫妻共同债务的,由属于夫妻双方以其共同财产来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2、以个人名义借的钱如果属于一方个人债务
2021.04.29 124 -
替人借钱谁来还?
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借钱,尽管自己不是实际使用人,但根据合同相对性的原则,名义上的借款人是有还款责任的。还款之后可以向实际借款人追偿,此时名义上的借款人变更债权人。
2021.01.18 257 -
借钱的人死了谁来还啊
借钱人死了由继承人对借款进行偿还,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2021.03.13 149
-
死者以妻子的名义借了钱谁来还?
如果死者借钱用于家庭共同生活,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应当由夫妻二人共同偿还。如果系死者个人债务,则由继承人在遗产继承范围中进行赔偿。
2022-10-29 15,340 -
以谁的名义借钱是谁的吗
对外需要看是不是共同债务 你们的约定不对外, 欠了多少的钱,以谁的名义借的 由于你提供的信息太少,很多案件关键信息无法确认。
2022-01-22 15,340 -
以离婚的名义骗别人还钱
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涉嫌诈骗罪,根据你的陈述,此人的行为涉嫌诈骗罪;《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
2022-04-03 15,340 -
用个人名义借钱
夏先生辩称,李女士借钱一事他根本不知道。现在左女士患病,不会说话,他也无法核实事实,因此不同意承担连带偿还责任。东城法院经审理,确认夏先生对于其前妻李女士所欠债务承担连带偿还责任。承办此案的法官屠育说
2022-10-30 15,340
-
01:01
房子两个人名字离婚房子归谁房子写了两个人名字,不论是婚前或婚后加了另一方的名字,该房子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房子归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1、对于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由双方协商进行分割; 2、如果协商不成的,那么就由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
813 2022.11.21 -
01:10
个人借钱不还怎样起诉个人借钱不还,起诉流程如下: 1、到法院立案庭办理立案手续,提交民事起诉状及相关的材料; 2、法院在收到立案申请之后会进行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就会向原告出具案件受理通知书; 3、原告在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之后,要先预交案件的受理费用; 4、
822 2022.07.12 -
00:56
个人借钱不还如何起诉个人借钱不还,起诉要注意以下事项: 1、在起诉的时候需要准备起诉状,诉讼请求要仔细考虑,尽量不要遗漏,起诉状的内容无需太多,简要描述事实即可; 2、在诉讼之前必须要全面收集证据材料,对于能够完善补充的证据,在起诉前进行完善,对于自身无法获取
532 202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