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出资犯罪应该如何处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我国《》第159条1款中对的规定。发起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2001年4月18日)第3条中规定: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追诉: 1、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给公司、股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10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 2、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者无法正常经营的; (2)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 (3)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受过二次以上的,又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 (4)利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犯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处罚标准如下:如果存在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违法行为的,那么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金。
虚假出资罪的处罚: 1、触犯本罪的,一般应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虚假出资金额2%-10%的罚金; 2、单位犯本罪则对其应处相应罚金,对其直接责任人员则依法应处本罪个人犯相应的刑罚。
-
虚假广告罪应该如何处罚
(一)虚假广告罪的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广告经营的管理制度。犯罪对象是广告。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后就存在广告,广告的种类很多。本罪所指的广告特指商品经济广告。即广告主体借用传导媒体向公众传递商品和劳务信息,引起消费者注意,
2020.01.15 211 -
犯虚假广告罪该如何处罚
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虚假广告进行宣传之行为,触犯《刑法》上所规定的虚假广告罪,如果行为人实施的虚假行为在情节上具备严重性,则对行为人判处拘役至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里的行为人就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以及广告发布者。行为人利用了广
2022.04.13 506 -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如何处罚?
我国人民法院对于构成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既遂的犯罪分子,适用的量刑处罚规定为: 1.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金。 2.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
2020.07.18 150
-
如何处罚虚假出资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五十九条【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
2022-05-17 15,340 -
虚假出资罪如何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五十九条【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
2022-06-02 15,340 -
虚假出资罪如何处罚
虚假出资,构成犯罪的,对行为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金。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
2022-05-25 15,340 -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该如何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五十九条【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
2022-07-18 15,340
-
01:09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如何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处罚为: 公司的股东或者发起人,如果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没有交付货币、实物、或没有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是在公司成立之后,抽逃其出资金额,涉嫌金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导致其他严
1,037 2022.04.17 -
01:17
虚报注册资本罪如何处罚虚报注册资本罪,属于经济犯罪的一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虚报注册资本罪的处罚标准为: 申请公司登记的人,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采用其他欺诈手段虚报公司注册资本,欺骗登记主管部门,从而取得公司登记,涉嫌虚报公司注册资本金额巨大
1,242 2022.04.17 -
01:00
犯罪中止应当如何处罚根据规定,对于犯罪中止的情况,只要其犯罪行为没有真正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应当对其的处罚消除掉。如果其犯罪行为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的,则应该对其处罚进行减轻。我国对犯罪中止行为是肯定和鼓励的,从以上规定就体现出来。 犯罪中止是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76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