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双方口头变更合同内容是否还承担责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借款人口头变更合同,减少债务的,担保人对减少债务承担责任;债务增加的,担保人对增加部分不承担担保责任;变更履行期限但未经担保人书面同意的,担保人仍承担责任,但担保期限不受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0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 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当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 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动主合同内容,但并未实际履行的,保证人仍应当承担保证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借贷双方口头更改合同,如果是减轻债务的,则担保人还需要对减轻后的债务承担责任;如果是加重债务,则担保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变更的是履行期限,但未经担保人书面同意的,则担保人仍需担责,但保证期间不受影响。
债权人与债务人变更主合同内容未经担保人书面同意的,担保人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减轻债务的,担保人仍对变更后的债务承担担保责任;增加债务的,担保人对增加的部分不承担担保责任,但对变更前的部分仍承担担保责任;债权人和债务人变更主债权债务合同的履行期限,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不受影响。
-
借贷双方变更合同是否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
保证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了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仍就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了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
2021.01.22 120 -
民间借贷口头合同举证责任由谁承担
民间借贷口头合同的举证责任一般由贷款人承担。贷款人作为债权人,一般需举证证明存在借贷法律关系;而借款人作为债务人,可以举证证明不存在借贷法律关系,或者本人已经还清全部借款。
2020.03.17 152 -
变更合同是否要承担保证责任
变更合同的保证人经保证人同意是需要承担保证责任的。法律规定,债权人和债务人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协商变更主债权债务合同内容,减轻债务的,保证人仍对变更后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加重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
2021.01.25 120
-
借贷双方口头更改合同担保人还承担责任吗
那个借贷双方口头更改合同担保人还承担责任吗,关键问题是,如你所述,更改的部分,即加重的部分你无需承担保证责任的,但你仍然对原来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的。
2022-08-16 15,340 -
借贷双方变更合同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如果借贷双方变更合同,一般也不会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如果债务减轻了的,保证人只需要对减轻后的债务承担责任;如果加重了的,则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但保证人仍然需要承担保证责任。
2022-07-19 15,340 -
借贷双方变更协议是否需要承担保证人责任
如果借贷双方变更合同,一般也不会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如果债务减轻了的,保证人只需要对减轻后的债务承担责任;如果加重了的,则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但保证人仍然需要承担保证责任。
2022-06-25 15,340 -
借贷双方变更合同是否要免除保证人保证责任
如果借贷双方变更合同,一般也不会免除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如果债务减轻了的,保证人只需要对减轻后的债务承担责任;如果加重了的,则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但保证人仍然需要承担保证责任。
2022-06-25 15,340
-
01:05
借款合同无效担保人应否承担责任
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借款合同是担保合同的主合同。如果主合同被认定无效,担保合同也会随之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但是,合同被认定无效,并不意味着违约的当事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根据担保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担保人如果对主合同,也就是债务合同
2,325 2022.04.17 -
01:05
合同签订后还可以变更内容吗
合同签订后,对双方当事人发生法律效力,合同双方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这是通常的情况。如果在履行过程中,也就是合同订立后,双方要求变更合同内容或者主体的,这时候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变更合同。换句话说,合同签订后当然可以变更内容,而且还可以变更合
1,077 2022.04.17 -
01:01
口头承揽人受伤谁承担责任
口头承揽人受伤,一般会让承揽人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通常情况下,定作人对其自身损害无需承担责任,定作人不需要赔偿其损失。 但是如果承揽人的损失是因为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而造成的,那么定作人需要赔偿相应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
1,74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