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离婚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和身份证可以起诉吗到哪里起诉离婚手续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可以的,无法出具身份证的,可到公安机关办理临时身份证,无法出具结婚证的,可到婚姻登记机关开具证明材料起诉离婚。起诉离婚需要提交起诉状一式两份、原告本人身份证、结婚证等证件材料,到被告住所地起诉立案,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到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立案;如果被告有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到原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第二十二条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三)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诉讼;(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第一百二十条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第一百二十一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的,不可以起诉离婚。起诉离婚需要准备离婚起诉状、当事人的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有孩子的,还应当提供孩子出生证明和户口簿; 最后是双方订立的离婚协议书、财产清单等。
起诉离婚不需要对方的身份证,只需要有结婚证或者结婚证明就可以了,因为上面有对方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一方起诉离婚需要知道对方的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方便法官送达法律文书。
-
没有身份证和居住证可以起诉离婚吗
没有身份证和居住证不可以起诉离婚。没有身份证是不能起诉离婚的,有身份证没居住地可以起诉离婚。起诉离婚需要身份证、结婚证、起诉状。没有身份证可以去派出所户籍科补办身份证或者调户籍证明。
2020.08.23 108
-
起诉离婚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和身份证可以起诉吗起诉离婚要什么证件
需要出具身份证原件才能起诉离婚,无法出具身份证的,可到公安机关办理临时身份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
2022-02-07 15,340 -
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可以起诉离婚吗
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的,不可以起诉离婚。起诉离婚需要准备离婚起诉状、当事人的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有孩子的,还应当提供孩子出生证明和户口簿; 最后是双方订立的离婚协议书、财产清单等。
2021-08-14 15,340 -
起诉离婚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可以吗
是可以的,诉讼离婚的材料a、民事起诉状起诉状要准备三份,一份交法院,一份由法院交给对方当事人,还有一份你需要自己保留,以便在开庭时所用。b、身份证、对方的户口本或其它的居住证明在立案时需要向法院提交您
2022-03-13 15,340 -
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可以起诉离婚吗
1、离婚有两种情况,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一方同意离婚一方不同意,只能通过诉讼解除婚姻关系了。2、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必须符合,【1】原告必须是与被告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
2022-03-12 15,340
-
00:54
没有身份证怎么起诉离婚
实际上,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状中并不需要列明被告的身份证件具体号码。 换句话说,如果原告不知道被告的身份证号码,或者被告根本没有身份证号码的,原告也可以提起离婚诉讼。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没有对方身份证也能起诉,但是民事诉讼法还是要求
615 2022.04.17 -
01:16
离婚起诉需要什么手续和证件
离婚起诉需要的手续和证件: 1、离婚起诉需要的手续为:起诉;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后,开始进入诉讼程序,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审理一般分为审理前的准备工作、双方调解、开庭审理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判决,根据庭审的实际情况,需再进行调解,如若调解不成
2,059 2022.04.17 -
01:08
离婚起诉在哪里起诉
离婚分为诉讼离婚和协议离婚,如果当事人要采取诉讼离婚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就可以前往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的经常居住地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住所地和经常居住地如果是不同地点的,原告就应当前往被告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
2,27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