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支持签合同不按手印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在实践中,没有按手印的合同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为签字与按手印有同等法律效力。 此外,在签订合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是要核实确认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 如果合同对方为自然人,要核实并复印、保存其身份证件,确认其真实身份及行为能力。如果合同对方为法人,要到当地工商部门查询其工商注册资料并实地考察其公司情况,确定其真实性;核实订约人是否经其所在公司授权委托,查验其授权委托书、介绍信、合同书;签订合同必须加盖对方单位公章、合同专用章。 其次是要注意合同的形式。 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合同;采用口头、信件、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必须签订确认书并盖章签字;倒签合同要标明合同背景。 最后是要注意合同的必备条款要具体明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签合同没按手印法律支持。在合同上按手印并不是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所以合同没有按手印但有签名或盖章有法律效力。签字盖章与按手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依法成立的合同一般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按手印时,成立生效。
借条没按手印法律也是支持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借条等合同文件只要双方当事人签名即为法律规定所允许的,法律并没有强制性规定签名并且按手指印,所以只要借条上是有双方当事人的亲笔签名合法有效的即可,按手印主要也是为了防止争议。
-
欠条没按手印法律支持吗
欠条没按手印法律也是支持的,因为一般情况下欠条等合同文件只要双方当事人签名即为法律规定所允许的,法律并没有强制性规定签名并且按手指印,所以只要欠条上是有双方当事人的亲笔签名合法有效的即可,按手印主要也是为了在发生争议时,对手印的鉴定比对字迹
2022.04.12 430 -
签字按没手印协议法律是不是支持
在实践中,没有指纹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另外,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核实、确认对方主体资格。如果合同另一方是自然人,则需核实、复印并保存其身份证,以确认其真实身份和行为能力。合同另一方为法人的,应当向当地工商部门查询其工商登记信息,
2021.07.17 682 -
民法典欠条没按手印法律支持吗?
依据我国民法典,合同当事人签订了欠条,欠条上只有签名没有手印,法律依然会认可欠条的效力。只需要双方之间存在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且该欠条的内容足以证明双方之间债权债务关系,那么一般该欠条就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手印并非欠条的必备内容,只要客观上
2021.01.21 186
-
签合同没按手印法律支持吗
签合同没按手印法律支持,但前提是对方有签署名字。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合同成立时间】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
2022-06-11 15,340 -
签合同没有按手印法律支持吗?
签合同没按手印法律支持,但前提是对方有签署名字。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合同成立时间】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
2022-10-13 15,340 -
合同只签字不按手印会法律支持吗
在实践中,没有按手印的合同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为签字与按手印有同等法律效力。 此外,在签订合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是要核实确认对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 如果合同对方为自然人,要核实并复印、保存其
2022-10-14 15,340 -
2022年签合同没按手印法律支持吗
签合同没按手印法律支持,但前提是对方有签署名字。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合同成立时间】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
2022-11-23 15,340
-
02:19
签合同不按手印有效吗合同不按手印是有效的。合同是否有效,以双方当事人是否签字为准,按手印只是对合同效力的一种增强作用。因为手印是唯一的,合同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双方是否签字确认,而不在于是否已经按手印。即便签了字不按手印,合同也是有效的。按手印与签名在一起,只是
744 2022.07.02 -
01:25
与二房东签合同法律支持吗与二房东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法律支持吗 与二房东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如果二房东有代理权,则房屋租赁合同合法有效,对业主和二房东均具有约束力。如果二房东没有代理权,即房屋真正业主并未授权二房东出租房屋,则房屋租赁合同仅在二房东与承租人之间有效
2,927 2022.05.11 -
01:26
按别人的手印的合同有法律效力吗按别人手印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以及对谁产生法律效力,需要视情况而定。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合同成立生效之后,仅对签订合同的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如果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某合同,合同却由甲方与第三方丙签署
1,98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