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事答辩状的格式范文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标题所有法律文书的标题都是居中书写,答辩状也不例外,其书写形式一般为xx答辩状,民事诉讼的就写民事答辩状,行政诉讼的就写行政答辩状,二审中可以写成二审答辩状或者二审被上诉人答辩状。注意:标题居中。 (二)答辩人情况答辩人基本情况的书写分为几种情况:1.答辩人是自然人的,应写明其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住址、所在单位等等。若答辩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则应在其信息后,写明法定代理人的基本信息,并注明与答辩人的关系。2.答辩人是公司或者法人的,应书写该公司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及其职务。3.委托律师进行诉讼的,应在以上两项后书写律师的姓名、律师所属律所的名称。注意:不同情况的书写方法不同;被答辩人信息可写可不写;空两格书写。 (三)答辩原因答辩原因的格式化语言一般为:因被答辩人诉答辩人xx一案进行答辩,或者因被答辩人诉答辩人xx一案,提出答辩如下。 (四)事实和理由答辩状中的事实与理由主要内容是,针对原告或者上诉人提交给法院的起诉状或上诉状当中的诉讼请求及所阐述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反驳。 (五)送交的法院该处法院的名称就是送达传票法院的名称。 (六)答辩人的落款、时间自然人直接书写姓名及时间即可。公司或法人应该进行签字、盖章和书写时间。 (七)附件附件部分主要书写答辩状副本xx份,证据xx份,答辩人xx申请书xx份等等。
-
上诉答辩状格式范文
答辩状是被告(人)、被反诉人、被上诉人、被申请(诉)人针对起诉状、反诉状、上诉状、再审申请(诉)书的内容,在法定期限内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回答和辩驳的文书。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
2020.02.25 1,016 -
抚养权答辩状格式范文
包括辩护人基本信息。辩护人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驳回,理由如下:原告抚养孩子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孩子随被告生活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原告诉求无法律依据。辩护人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无任何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依法应予驳回。辩护人签字,日期。
2021.02.28 491 -
关于民事答辩状范本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民事答辩状是指民事被告、被上诉人针对原告或上诉人的起诉或上诉,阐述自己认定的事实和理由,予以答复和辩驳的一种书状,其包括答辩的诉讼请求和陈述。民事答辩状 答辩人: XX,性别 XX,X族,XX年XX月XX日生,身份证
2020.10.24 903
-
民事答辩状格式范文
民事答辩状,是民事被告、被上诉人针对原告或上诉人的起诉或上诉,阐述自己认定的事实和理由,予以答复和辩驳的一种书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
2022-02-05 15,340 -
关于民事答辩状的格式
民事答辩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民事诉讼中的被告(或被上诉人),收到原告(或上诉人)的起诉状(或上诉状)副本后,在法定期限内,针对原告(或上诉人)在诉状中提出的事实、理由及诉讼请求,进行回答和辩
2022-04-05 15,340 -
民事诉讼答辩状格式范文
【法律意见】答辩状格式如下:答辩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代表人)姓名:职务:企业性质:工商登记核准号:经营范围和方式:开户银行:帐号:答辩人因一案(或:答辩人因╳╳╳对一案所提起上诉),提出答辩如
2022-03-16 15,340 -
民事被告答辩状格式范文
答辩状的格式如下: 民事答辩状 答辩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业或职务、住所(或常住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业或职务、住所(或 常住地),与答辩人的关系。 委
2022-03-17 15,340
-
01:12
离婚答辩状有什么用离婚答辩状,是指离婚案件中的被告针对原告起诉的事实与理由,进行答复和辩解的法律文书。答辩状可以反驳原告于起诉状中控诉的内容,能够表现出被告对同一问题与原告不同的解释,有利于被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法官在审理时对原、被告双方的婚姻状况
2,184 2022.04.17 -
01:02
离婚被告答辩状怎么写首先,要在开头写明答辩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户籍所在地等信息; 其次,答辩人要根据对方起诉状的内容一一进行答辩,如果不同意离婚,可以提出,双方当前情况,不属于法定判离情形的答辩意见。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男女双方感情破裂且调解失
5,792 2022.04.17 -
01:07
保险合同纠纷答辩状怎么写保险合同纠纷答辩状的内容包括: 1、答辩人和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和住所。 2、答辩意见,答辩意见又包括了三点,即:被告应当对原告实际发生的损失,足额予以赔付;关于本案中应当赔付的各项损失;被告的拒赔理由不成立。 3、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1,57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