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宣告死亡期间子女被收养如何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被宣告死亡期间子女被收养的,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民法典》第五十条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当撤销死亡宣告。 第五十一条 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除。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婚姻关系自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但是,其配偶再婚或者向婚姻登记机关书面声明不愿意恢复的除外。 第五十二条 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以未经本人同意为由主张收养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第二十三条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自然人被宣告死亡但是并未死亡的,不影响该自然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的,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以未经本人同意为由主张收养行为无效。
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
撤销死亡宣告后怎么解决宣告死亡期间的收养关系
法律规定,父母送养子女的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同意。但是,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在法律上与子女的亲权关系已经消灭,已不存在经其同意的问题。 因此,《民法典》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不得以未经本人同意为由主张收养关系无效。
2021.03.02 121 -
被宣告失踪会怎样?被宣告死亡会怎样?
失踪人重新出现或通过其他途径知道了失踪人的下落,失踪人或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撤销失踪宣告。宣告失踪的撤销也是按特别程序进行。 宣告失踪的撤销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失踪人重新出现或知道其下落的事实。如果失踪人回到住所、居所、工
2024.05.24 26 -
宣告失踪的时间和宣告死亡时间如何算?
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其失去音讯之日起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自战争结束之日或者有关机关确定的下落不明之日起计算。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
2024.04.29 34
-
宣告死亡罪的被宣告人的死亡时间
一个人被宣告死亡,他的死亡时间是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之日;如果死于意外下落不明,则死于意外之日。 如果自然人下落不明满四年或者因事故下落不明满两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宣告其死亡。所谓利害关系人,是
2021-11-10 15,340 -
被宣告死亡日期是如何规定的
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其死
2022-03-24 15,340 -
宣告死亡的收养关系的处理是如何的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收养关系不因宣告死亡人撤销死亡而归于无效,所以不能主张收养关系无效,被收养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解除收养关系。
2022-07-28 15,340 -
宣告死亡和被宣告死亡那个有效?
当事人被宣告死亡期间做的事情有效。 当事人被宣告死亡了,并不代表其一定真的死亡了,如果其并未死亡的,则其仍然是具有权利能力的民事主体,其在被宣告死亡期间仍可以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也仍是
2023-07-13 15,340
-
01:09
人身损害案件被告死亡如何起诉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双方不能就赔偿事宜协商一致的,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若受害人在向人民法院起诉立案后,赔偿义务人死亡的,法院应当根据被告死亡情况加以分析: 1、被告死亡,没有留下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法院会终结诉讼。原因在于
1,492 2022.04.17 -
01:00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法律条件和后果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法律条件和后果如下: 1、宣告失踪的条件: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后果:失踪人的财产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者其他愿意担任财产代管人的人代管。代管有争议,没有上述人选,
3,971 2022.04.18 -
01:35
一般民间借贷被告如何应诉债务人因借贷被债权人起诉的,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准备应诉。第一,查看债务是否已过诉讼时效,若债务已过诉讼时效,在庭审中债务人可以此为由进行抗辩而不用清偿该债务。若债务是真实合法,且未过诉讼时效的,债务人应当偿还。第二,查看借款是否出于自己的真
1,955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