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法中产假规定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14周的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2周;难产的,增加产假2周;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2周。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含人工流产)的,享受不少于2周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含人工流产)的,享受不少于6周的产假。 2、第八条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用人单位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支付女职工生育津贴;用人单位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前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用人单位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用人单位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3、第九条女职工哺乳(含人工喂养)未满1周岁的婴儿期间(以下称哺乳期间),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其夜班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在每日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间女职工安排不少于1小时的时间作为哺乳时间;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日增加1小时的哺乳时间。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关于产假的规定有,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最长可享受158天。产假是指在职妇女产期前后的休假待遇,一般从分娩前半个月至产后两个半月,晚婚晚育者可前后长至四个月,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八天的产假。
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对弱势群体有着倾斜照顾的待遇,其中对于女性职工的特殊照顾考虑了女性的特殊事项诸如经期、孕产期等,尤其是对女性的三期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根据法律规定女性职工在产期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
-
劳动法病假新规定有哪些
我国《劳动法》并没有对病假做相关规定,病假主要规定在《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中。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工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2020.03.09 154 -
劳动法病假新规定有哪些
劳动法对于病假的新规定主要集中于工资支付。即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除此之外,还规定请长病
2022.04.12 1,153 -
新劳动法中对请病假的规定有哪些
请病假的规定主要在《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中,即职工有三个月医疗期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来算;有六个月医疗期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来算等。
2020.02.15 155
-
新劳动法产假规定有哪些
1、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休15天产假困难的,增加产假15天的多胞胎生育的,每人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不到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2021-10-25 15,340 -
新劳动法产假有哪些规定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
2022-05-16 15,340 -
新劳动法的产假规定有哪些
1、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 2、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 3、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4、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 5、怀孕满
2022-07-19 15,340 -
最新劳动法产假有哪些规定
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
2022-06-19 15,340
-
01:24
劳动法病假工资规定
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在法定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用人单位需按有关规定支付员工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所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进行支付,但不可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病假工资计算一般有两种,
1,543 2021.04.25 -
00:50
小产权房最新规定有哪些
小产权房主要就是指的农村里面没有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子。为了规范农村小产权房,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主要是小产权房不得发证。也就是说对于小产权房不能够登记发证。国家是严禁新建和销售小产权房的,要从源头上审核申报的住宅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
2,018 2022.04.17 -
01:09
深圳市劳动法2021新规定
深圳市劳动法新规定如下: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
3,700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