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 地役权 是否必须有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民法典中地役权不必须有偿,可以无偿设立。地役权实质上是法律对相邻土地利用关系进行的调整,当事人通过协商签订协议从而取得对他人土地的利用权。以合意而取得的地役权可以依意思自治原则无偿取得,可以有偿取得。在现代商品化社会中,人们更注重发挥物的价值,故地役权的取得多为有偿。
民法典对于地役权有偿的必须行没有进行规定,因此地役权不一定是有偿的。地役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在性质上属于用益物权的范围,是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不动产效益的权利。 地役权的存续期限一般最长是70年。虽然地役权期限由当事人约定;但是,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剩余期限,而我国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为70年。 地役权消灭的原因如下: 1.土地灭失。土地灭失是任何以土地为标的的物权消灭的原因,但地役权不但因为作为其标的物的土地(供役地)灭失时消灭,而且地役权也因需役地的灭失而消灭。 2.目的事实不能。设定地役权的目的事实上不能实现,即供役地事实上不能再供需役地便利时,地役权消灭。例如,汲水地役权因供役地水源枯竭而消灭。 3.供役地权利人解除地役权关系。地役权因供役地权利人解除地役权关系而消灭:第一,地役权人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滥用地役权;第二,有偿利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间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 4.抛弃。地役权人如将其地役权抛弃,供役地则因之恢复其无负担的状态,地役权归于消灭;但如果是有偿的地役权,地役权人抛弃地役权后,仍应支付地役权全部期间的租金。 5.存续期间的届满或其他预定事由的发生。地役权如有存续期间,因期间的届满而消灭。
-
民法典规定地役权是否必须有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未规定,地役权必须有偿设立。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地役权合同必须约定费用及支付方式。但费用的多少,由合同双方当事人自由协商。
2021.03.15 211 -
民法典规定地役权是否必须有偿?
地役权不必须有偿,可以无偿。地役权是指利用他人土地以便有效的使用或经营自己的土地的权利,设立地役权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合同中可以写明费用及其支付方式内容。
2021.04.13 174 -
地役权是否必须是有偿的
地役权不是必须有偿,可以无偿设立。地役权实质上是法律对相邻土地利用关系进行的调整,当事人通过协商签订协议从而取得对他人土地的利用权。以合意而取得的地役权可以依意思自治原则无偿取得,可以有偿取得。
2021.04.29 95
-
民法典中地役权是否必须有偿
地役权不是必须有偿。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地役权可以无偿,也可以有偿,具体如何由双方当事人自主决定。如果是有偿利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限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地役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2022-07-18 15,340 -
在民法典中地役权是否必须有偿
地役权不是必须有偿。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地役权可以无偿,也可以有偿,具体如何由双方当事人自主决定。如果是有偿利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限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地役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2022-06-13 15,340 -
民法典规定地役权是否必须有偿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地役权可以无偿,也可以有偿,由双方当事人自主决定。如果是有偿利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限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地役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2-07-18 15,340 -
民法典规定地役权是否必须有偿享有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地役权可以无偿,也可以有偿,由双方当事人自主决定。如果是有偿利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限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地役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2-11-20 15,340
-
01:44
离婚地点是否必须在登记地
离婚地点不是必须在登记地。 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如果诉讼离婚的,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
797 2022.08.30 -
01:27
遗嘱是否必须公证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遗嘱是否必须公证 公证遗嘱属于遗嘱的一种形式。遗嘱是不是必须要去做公证,可以让立遗嘱人来决定。 根据法律规定,遗嘱的形式有五种,即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遗嘱形式的不同,所生效的条件也是不同的。
5,845 2022.04.17 -
00:51
初中必须回户口所在地上学吗
初中是否必须回户口所在地上学,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但是,少年符合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入学条件的,也可以在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因此,少年符合当地入学条
16,455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