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纠纷中如何确定管辖地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首先,双方当事人对管辖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其次,如果没有约定的,因为民间借贷属借款合同的范畴,纠纷属的一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最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借款合同是双务合同,标的物为货币,方与借款方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分别承担贷出款项与偿还贷款及利息的义务,贷款方与借款方所在地都是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地点。依照借款合同的约定,贷款方应先将借款划出,从而履行了贷款方所应承担的义务。因此,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确定贷款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综上,民间借贷案件中,首先按照约定确定管辖,如果没有约定的,出借方可在其所在地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间借贷纠纷管辖地的确定: 首先,双方当事人对管辖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其次,如果没有约定的,因为民间借贷属借款合同的范畴,民间借贷纠纷属合同纠纷的一种,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间借贷纠纷管辖地的确定:首先,双方当事人对管辖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其次,如果没有约定的,因为民间借贷属借款合同的范畴,民间借贷纠纷属合同纠纷的一种,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
如何确定民间借贷纠纷管辖地?
民间借贷纠纷管辖地的确定: 首先,双方当事人对管辖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约定的管辖地是要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要不然是无效的。 其次,如果没有约定的,因为民间借贷属借款合同的范畴,民间借贷纠纷属合同纠纷的一种,依据《民事诉讼法
2020.08.18 136 -
如何确定民间借贷纠纷管辖范围
民间借贷纠纷管辖地的确定:首先,双方当事人对管辖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其次,如果没有约定的,因为民间借贷属借款合同的范畴,民间借贷纠纷属合同纠纷的一种,依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2020.07.28 163 -
民间借贷合同纠纷如何确定管辖
合同纠纷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管辖地的按合同约定管辖。双方可以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
2020.10.22 164
-
民间借贷纠纷管辖地如何确定
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民间借贷案件中所谓的“接受货币所在地”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诺
2022-08-01 15,340 -
如何确定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的管辖法院,民间借贷合同管辖地如何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
2022-03-18 15,340 -
民间借贷纠纷管辖地应如何确认?
民间借贷纠纷管辖地的确定:首先,双方当事人对管辖有约定的,从其约定。其次,如果没有约定的,因为民间借贷属借款合同的范畴,民间借贷纠纷属合同纠纷的一种,依据我国法律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
2021-07-13 15,340 -
民间借贷纠纷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如果民间借贷纠纷双方在借款合同中明确了履行地,双方争议应由履行地法院管辖;如果借款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履行地,那么应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借款合同履行地问题的批复》,即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确定贷款
2021-12-17 15,340
-
01:08
民间借贷管辖权规定
民间借贷纠纷属于合同纠纷的范围,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可以知道,如果是因为合同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是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原告也就是债权人有选择权,既可以在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选择合同
1,202 2022.04.17 -
01:43
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管辖该如何确定
确定纠纷案件的管辖法院,首先应确定地域管辖,即应当由何地的法院管辖,其次再确定级别管辖,即哪个级别的法院对该纠纷案件有管辖权。 关于房屋租赁合同的地域管辖问题,一般的民事案件中,案件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进行管辖。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1,506 2022.04.17 -
00:56
建设工程施工纠纷管辖权如何确定
建设工程施工纠纷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的纠纷,通常是因为建设工程合同履行的问题引发的。 面对合同纠纷,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要分三步进行分析: 1、首先,看合同是否有有效的仲裁协议,或合同中是否存在有效的仲裁条
1,474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