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贷和民间借贷有什么区别?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行为目的不同 套路贷的借款是被告人侵吞被害人财产的借口,是以借款为名行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之实。 高利贷出借人希望借款人按约定支付高额利息并返还本金,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息。 民间借贷是当事人双方按约定的借贷,不一定需要支付利息。 2.手段方法不同 套路贷中虚增数额部分一般是以担保或类似名目出现,高利贷中本金之外的数额往往以利息名义设定,民间借贷是出借人自己的财物。 3.侵害客体不同 套路贷侵害客体多、社会危害大,从诱骗或者强迫被害人签订合同到暴力讨债、虚假诉讼,不仅侵害被害人财产权、人身权,还危害公共秩序,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甚至挑战司法权威,严重妨害司法公正。 高利贷主要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 民间借贷不存在套路贷和高利贷的该特点。 4.法律后果不同 套路贷在本质上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借款本金和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套路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是,套路贷一般具有诈骗的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通过使用欺诈手段、与对方订立借款合同来骗取财物,可能会违反治安管理法或者构成诈骗罪。而民间借贷不一定是违法的,借款人和贷款人可订立合法有效的借款合同。
套路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是,套路贷一般具有诈骗的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通过使用欺诈手段、与对方订立借款合同来骗取财物,可能会违反治安管理法或者构成诈骗罪。而民间借贷不一定是违法的,借款人和贷款人可订立合法有效的借款合同。
-
高利贷和套路贷有什么区别
高利贷和套路贷的区别:放高利贷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息,而套路贷是为了非法占有被害人的财物;放高利贷主要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而套路贷的行为侵害了被害人财产权、人身权,危害了公共秩序,破坏了金融管理秩序,甚至还挑战司法权威,严重妨害了司法公正
2021.03.16 179 -
高利贷和套路贷的区别是什么
高利贷和套路贷的区别是: 第一,行为目的不同。“套路贷”的“借款”是被告人侵吞被害人财产的借口,所以“套路贷”是以“借款”为名行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之实。而高利贷出借人希望借款人按约定支付高额利息并返还本金,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息。 第二,侵
2020.12.15 297 -
民间借贷和高利贷是什么区别
1、性质不同。民间借贷是属于互助性质的行为,通常属于私人之间的单独交往。虽然放贷者也从中牟取利益,但其利息一般不高,并且最多只能为银行利息的四倍,超出四倍的部分则不受法律的保护。而高利贷的放贷者则是以牟取暴利为其唯一的目的,放贷者把放贷当做
2020.12.18 247
-
套路贷、高利贷与民间借贷有什么区别
1.行为目的不同 套路贷的借款是被告人侵吞被害人财产的借口,是以借款为名行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之实。 高利贷出借人希望借款人按约定支付高额利息并返还本金,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息。 民间借贷是当事人双方按
2022-06-03 15,340 -
高利贷与民间借贷有什么区别,民间借贷和高利贷的区别
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主要如下:一是性质不同。民间借贷是属于互助性质的行为,通常属于私人之间的单独交往。虽然放贷者也从中谋取利益,但其利息一般不高,并且最多只能为银行利息的四倍,超出四倍的部分不受法律
2022-04-22 15,340 -
民间借贷和套路贷有何不同?
1.行为目的不同 套路贷的借款是被告人侵吞被害人财产的借口,是以借款为名行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之实。 高利贷出借人希望借款人按约定支付高额利息并返还本金,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息。 民间借贷是当事人双方按
2022-10-12 15,340 -
高利贷和民间借贷有什么区别
高利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主要如下:一是性质不同。民间借贷是属于互助性质的行为,通常属于私人之间的单独交往。虽然放贷者也从中谋取利益,但其利息一般不高,并且最多只能为银行利息的四倍,超出四倍的部分不受法律
2022-04-04 15,340
-
01:10
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有什么区别非法集资和民间借贷的主要区别包括:1、法律并不禁止民间借贷,但明文禁止非法集资。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但非法集资行为构成犯罪,应受到刑事处罚。2、民间借贷一般是由借款人向特定对象借款,而非法集资的行为人是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吸收资
3,853 2022.04.15 -
01:01
欠款纠纷与民间借贷的区别欠款纠纷与民间借贷的主要区别如下: 1、欠款纠纷是指因为各种基础经济关系而发生的纠纷,例如因为买卖合同拖欠货款而发生的纠纷,或者是因为服务合同拖欠服务费而发生的纠纷等; 2、民间借贷是指因为资金借贷而发生的借款纠纷,民间借贷仅仅指的是特定主
1,308 2022.05.13 -
01:18
套路贷犯法吗套路贷是犯法的,实践中套路贷经常被认定构成诈骗罪。因为套路贷事实上是通过各种方式包装成普通的民间借贷,通过诱导、欺骗甚至威胁、逼迫等等各种方式让借款人,也就是被害人,签订所谓的借款合同或者抵押借款合同、担保合同、保证合同等等,在借款人签订合
1,771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