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用我们的个人信息贷款可以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公司用我们的个人信息贷款,向工作地的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投诉者应提供以下材料: 1、明确的被投诉用人单位,即用人单位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职务、联系电话。 2、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和具体投诉请求事项; 3、提供本人身份证件及复印件、住所和联系电话; 4、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已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应提交劳动合同复印件;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可提供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作为凭证; 5、有与投诉请求事项有关的证据,应提交该证据原件及复印件。《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三条对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由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的县级或者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信用贷款,所借款项用于公司生产经营,公司应当承担还款责任,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公司的股东不需要承担偿还义务。法定代表人,法人是个单位,法定代表人才是个人。
企业在我国只能成为借款人而不能成为贷款人。即我国立法禁止企业之间相互借贷,其原因在于: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经营范围;有助于维护国家金融秩序,金融是一国经济的命脉,国家必须对其加以控制。如果允许企业之间相互借贷,必然会造成金融秩序失控,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所以公司向公司借款协议的签订应该属于无效的根据现行的我国法律,非金融机构的企业之间是不能贷款的,如果发生贷款,法律后果自然是合同无效,本金返还,利息理论上国家是要没收追缴的。而企业和个人以及个人和个人之间是允许形成借贷关系的,利息不得超过银行利息的四倍。企业之间相互借贷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民间经济行为,然而对于这种行为的法律界定却说法很多。当一种经济行为“合理却不合法”的时候,立法机构也正是应当有所作为之时。
-
贷款人盗用我的信息贷款怎么办
被冒名人应积极与办理贷款、信用卡的银行进行协商,如果银行拒不解决,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银行承担因审核不严带来的相应法律责任。被冒名人要注意搜集证据,鉴于冒名贷款的格式合同、证据非本人签署,可以申请法律鉴定。
2020.11.04 201 -
骗子套取我的信息可以贷款吗
不可以,个人信息被人泄露,是不会那么容易拿去申请贷款的,要申请贷款需要身份证,个人签名等材料的,只单纯有个人信息是不能拿到贷款的。第一,需要手机短信验证码。第二,要上传身份证,有的还有人脸识别。第三,要绑放款卡。
2020.02.22 1,029
-
网贷公司公布我个人信息,可以告他吗
《刑九》中最受社会关注的是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刑九》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2022-09-05 15,340 -
你别斗音上的贷款把我的个人信息都给了他。他们能那我的信息贷款吗
是有可能的,如果被,您可以报警处理,或者对方,要求定期返还银行所欠贷款,如给您造成利息、信用等其他损失,可以一并主张要求赔偿
2022-09-12 15,340 -
公司可以借用我们公司资金吗?
可以。新《公司法》规定:个人注册公司无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 个人可在规定期限内补交注册资金。 补充:注册资本认缴制介绍 注册资本认缴制是指:注册资本认缴制是指在公司登记注册时股东可以
2022-07-10 15,340 -
这个网站有权公开我的个人信息吗,我可以要求撤下我的个人信息吗?
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应当在互联网公布,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 (二)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 (三)以调解方式结案的; (四)其他不宜在互联网公布的。中国裁判文书
2022-07-22 15,340
-
01:21
公司可以向个人借款吗
一般情况下,公司可以向个人借款。如果存在下列情况的,则公司向个人借款形式的借贷关系是不合法的,应当认定借贷行为无效; 1、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职工集资的; 2、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的; 3、有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的。根据相关
2,226 2023.01.04 -
01:10
冒用他人信息贷款构成什么罪名
冒用他人的信息向银行进行贷款构成贷款诈骗罪。诈骗罪侵犯的法益不仅仅只有一项,此罪既侵犯了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的所有权,还对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进行了侵犯。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作为目的,向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数额较大的,
4,724 2022.04.15 -
01:02
别人拿我的房产证可以抵押贷款吗
别人不可以拿其他人房产证抵押贷款。具体情况如下:持他人房产证是不可以办理贷款的,其产权权利不属于个人的,无法凭此作为抵押凭证来办理贷款。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 1、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2、建设用地使用权; 3、
7,468 202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