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没有缴纳五险一金劳动者应该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如果遇到单位不缴纳“五险一金”,劳动者要收集相关的证据,以便将来在仲裁或诉讼时支持自己的观点。 2、《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3、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4、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必须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不强制。五险是法规的,一金不是法规的,不交五险是违法的。“五险”,也就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一金是住房公积金。我国的五险是属于强制性必须要交的,但是住房公积金并没有强制。
单位没缴五险一金劳动者可以向当地的社保部门进行投诉,由当地的社保征收机构责令用人单位,并可申请县级以上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保费,书面通知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
-
单位没缴五险一金劳动者怎么维权
员工可以向当地的社保部门进行投诉,由当地的社保征收机构责令用人单位,并可申请县级以上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保费,书面通知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如果遇到单位不缴纳“五险一金”,劳动者要收集相关的证据,以便将来在仲裁或诉讼时支持自己
2020.05.16 169 -
单位没有缴纳五险一金劳动者要赔偿是谁责任
单位没缴五险一金劳动者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来维权: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等举报、投诉;与单位协商;申请调解组织调解;或者依法提起劳动仲裁等。
2020.12.03 175 -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吗
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按照该单位上月缴费额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确定应当缴纳数额;缴费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后,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2020.09.26 181
-
单位没缴五险一金劳动者应该怎么样维权
员工可以向当地的部门进行投诉,由当地的社保征收机构责令用人单位,并可申请县级以上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保费,书面通知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如果遇到单位不缴纳“”,劳动者要收集相关的证据,以
2022-09-13 15,340 -
单位没缴五险一金劳动者应该如何维权
员工可以向当地的部门进行投诉,由当地的社保征收机构责令用人单位,并可申请县级以上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保费,书面通知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如果遇到单位不缴纳“”,劳动者要收集相关的证据,以
2022-09-01 15,340 -
劳务派遣单位是否应该给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
劳务派遣工是有五险一金的。根据规定劳动者和劳务公司签订了劳务派遣合同,劳务公司应当依法给劳动者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否则劳动者可以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社保局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投诉。这其中《社会保险
2022-05-10 15,340 -
单位没缴五险一金劳动者怎么样维权
员工可以向当地的部门进行投诉,由当地的社保征收机构责令用人单位,并可申请县级以上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保费,书面通知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如果遇到单位不缴纳“”,劳动者要收集相关的证据,以
2022-09-13 15,340
-
01:03
缴纳的五险一金怎么查
缴纳的五险一金的查询方式如下:1、电话查询。拨打社保局服务电话12333查询;2、社保中心查询。可以咨询当地的医保部门或单位社保办理人员;3、网上查询。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申报缴纳社
12,579 2022.05.11 -
01:25
五险一金缴纳比例
五险般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而一金则为住房公积金,一般用人单位与个人缴纳的比例为: 1、养老保险,用人单位交纳比例为21%,员工个人按8%进行交纳; 2、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为,用人单位9%,员工个人为2%+
31,670 2021.04.25 -
00:56
五险一金必须强制缴纳吗
五险一金必须强制缴纳。五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的,一金是《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
5,74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