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法官进行调解的期限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上诉二审可以调解,有两种处理方式:(一)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调解。调停达成协议,制作调停书,由审判员、书记员签字,按人民法院的印鉴。调停书送达后,原审查人民法院的判决被视为撤销。(二)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人民法院经审批确认符合撤诉条件的,应予批准。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第一百七十二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调解书送达后,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即视为撤销。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二审的调解只能由合议庭主持;而一审调解可以由合议庭主持,也可由审判员一人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审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上诉二审可以和解,有两种处理方式: 1、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 2、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人民法院经审查确认符合撤诉条件的,应予准许。
-
法官调解是怎样进行的
法官调解是指在当事人之间调停疏导,帮助交换意见,提出解决建议,促成双方化解矛盾的活动。 根据调解的主体不同有: 1、人民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进行的调解; 2、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调解; 3、行政调解是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国家行政机
2022.03.29 610 -
二审法官还会给调解吗
上诉二审可以和解,有两种处理方式: 1、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 2、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人民法院经审查确认符
2020.04.09 236 -
二审法官为什么要调解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也可以进行调解,调解是二审程序结案的一种方法。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第二审法院关行全案调解,不限于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可以对当事人的原案请求实行全案调解。
2020.02.19 1,438
-
二审法官为什么有权限调解
调解是二审程序结案的一种方法,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第二审法院关行全案调解。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也可以进行调解,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也可以对原审应当判决而未予判决的请求进行调解,调解不能达成协
2022-08-12 15,340 -
二审法官为什么调解
当事人不服原审判决,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的,二审法院要询问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双方同意调解的,完全可能调解结案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应
2022-03-09 15,340 -
二审法官为什么要调解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也可以进行调解,调解是二审程序结案的一种方法。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第二审法院关行全案调解,不限于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可以对当事人的原案请求实行全案调解
2021-12-27 15,340 -
为什么二审法官热衷调解
调解是二审程序结案的一种方法。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
2021-12-26 15,340
-
00:56
法院调解分期还款最长期限
法院调解分期还款最长期限一般是两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通常是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以上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那天开始进行计算。相关的法律文
6,896 2022.04.17 -
01:17
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
合同法虽然赋予了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利,但是如果当事人怠于行使解除权,权利当然就会据此消失。具体来说,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要根据解除合同的情形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区别。对于协议解除的情形,并不存在合同解除权行使期限的说法。这主要因为,协议解除
1,989 2022.04.17 -
00:49
再审审查期限
民事诉讼的再审审限,一般是从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通常需要院长批准。刑事诉讼的再审审限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可以超过六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不符合再审规
2,93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