殴打怀孕妇女致流产该怎么处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殴打孕妇致其流产是不是有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的情况。 殴打孕妇致其流产,是有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的。 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规定,殴打他人损伤致早产或者死胎;损伤致胎盘早期剥离或者流产,合并轻度休克的属于重伤二级。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构成故意伤害罪的,而且因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应当判处三到十年有期徒刑。 殴打他人损伤致外伤性难免流产;外伤性胎盘早剥的,属于轻伤一级。这种情况下肯定也是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以上是故意伤害罪的情况。殴打孕妇除了有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之外,还有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致两人以上轻微伤是可以构成寻衅滋事罪的,在五年以下量刑。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孕妇被打流产属于故意伤害罪,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如果殴打孕妇致轻伤或以上伤情,行为人将不止是违法,而是涉嫌犯罪。 将被以故意伤害罪判处3年以下徒刑,并承担相应经济赔偿责任;殴打孕妇引起早产、死胎、胎盘早期剥离、流产并发失血性休克或者严重感染,属于重伤级别,行为人将被以故意伤害罪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并承担相应经济赔偿责任。
-
殴打孕妇致流产什么罪
我国刑法对殴打孕妇致使其流产的量刑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殴打孕妇致流产涉嫌故意伤害罪。如果行为人殴打孕妇,损伤致早产或者死胎;损伤致胎盘早期剥离或者流产的,并且合并轻度休克的,那么都属于重伤二级。这种情况属于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犯罪嫌疑人一般会被
2022.04.13 2,006 -
殴打孕妇致流产什么罪
殴打孕妇致流产应定故意伤害罪。殴打孕妇即对孕妇实施故意伤害并导致孕妇流产的,已属于轻伤以上的损害结果,涉嫌故意伤害罪,一般情况下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0.04.05 204 -
殴打孕妇导致流产犯什么罪殴打孕妇怎么定罪
殴打孕妇导致流产犯故意伤害罪。殴打孕妇如果构成轻伤以上伤害的,定故意伤害罪。殴打孕妇引起早产、死胎、胎盘早期剥离、流产并发失血性休克或者严重感染的,属于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020.02.13 228
-
殴打孕妇致流产罪怎么处罚
殴打孕妇导致流产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023-05-08 15,340 -
绑架殴打孕妇致流产罪怎么处罚
至少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绑架罪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022-07-28 15,340 -
殴打怀孕的孕妇怎么处罚
打人犯法,打孕妇情节严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对受害者自杀应不应承担刑事责任。1、《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天以上10天以下拘留,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2021-10-27 15,340 -
殴打女孕妇致轻伤怎么处罚
将被以故意伤害罪判处3年以下徒刑,并承担相应经济赔偿责任;殴打孕妇引起早产、死胎、胎盘早期剥离、流产并发失血性休克或者严重感染,属于重伤级别,行为人将被以故意伤害罪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徒刑,并承担相
2022-06-27 15,340
-
01:00
普通打架斗殴怎么处罚
普通打架斗殴的处罚如下: 1、不构成犯罪,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
2,247 2022.04.17 -
01:01
打孕妇一耳光法律怎么判
打孕妇一耳光法律怎么判,要根据情节来定。不构成犯罪的。会被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犯
1,759 2022.04.17 -
01:11
女方怀孕期间离婚财产怎么分割
女方怀孕期间离婚财产的分割如下: 1、夫妻对共同财产有约定的,尊重当事人的约定,如该约定违反法律规定或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该约定无效。离婚财产分割只分割夫妻双方共同财产,婚前个人财产不参与分配。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财产的来源等情况,
536 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