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怎么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有价证券诈骗罪的判刑: 1、犯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20万元罚金; 2、犯罪数额达到巨大标准或情节严重的,判处5-10年有期徒刑,并处5-50万元罚金; 3、犯罪数额达到特别巨大标准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5-50万元罚金或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七条 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有价证券诈骗罪的判刑: 1、犯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20万元罚金; 2、犯罪数额达到巨大标准或情节严重的,判处5-10年有期徒刑,并处5-50万元罚金; 3、犯罪数额达到特别巨大标准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5-50万元罚金或没收财产。
行为人构成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咋判
行为人构成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020.11.23 114 -
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怎么判刑
行为人构成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021.04.09 173 -
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判多久?
有价证券诈骗罪,如果是数额较大的,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如果是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有价证券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
2020.03.17 130
-
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怎么判?
有价证券诈骗罪的判刑: 1、犯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20万元罚金; 2、犯罪数额达到巨大标准或情节严重的,判处5-10年有期徒刑,并处5-50万元罚金; 3、犯罪数额
2023-02-09 15,340 -
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怎么判刑
行为人构成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
2023-08-10 15,340 -
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几年判
根据刑法规定,证券诈骗罪既遂的判刑规定是:诈骗金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诈骗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诈骗金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
2021-11-24 15,340 -
有价证券诈骗罪既遂判多久?
有价证券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数额巨大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有价证券诈骗罪是指使用
2021-12-12 15,340
-
01:17
有价证券是什么意思有价证券也被称为代替性证券,是指具有一定价格和代表某种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最典型的就是股票和债券。比如,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的凭证。有价证券就是代表公司资产所有权或债权的法律证书,即代表一种经济权利。相应的有价证券的持有者,也要承担一定
7,560 2022.04.15 -
01:02
诈骗罪怎么判诈骗罪是指行为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诈行为。《刑法》对于诈骗罪共设置三个量刑幅度,最高量刑幅度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其对应的犯罪事实为: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中等量刑幅度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2,430 2022.04.17 -
00:55
诈骗犯罪怎么判诈骗罪的量刑,首先看是单位还是个人实施,其次看诈骗的数额,量刑最低三年以下,最高是无期徒刑。如果有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诈骗救灾、抢险、防汛、扶贫、医疗款物等;假冒国家机关或者公益
1,21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