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救济法中行政复议前置需要哪些条件?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复议前置”的依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其第四十四条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根据第四十四条可知,我们所说的复议前置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在寻求法律救济途径时,应当先选择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而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经过行政复议之后行政相对人对复议决定仍有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对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需要先进行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行政诉讼;对行政机关侵犯个人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提起行政诉讼前,需要复议前置的情形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情形。
-
行政诉讼中有哪些需要复议前置
行政诉讼中需要复议前置的情形主要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情形。
2020.11.21 176 -
税务行政复议前置条件有哪些?
复议前置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在寻求法律救济途径时,应当先选择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而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经过行政复议之后行政相对人对复议决定仍有不同意见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020.11.30 566 -
行政复议需要哪些条件?
行政复议的条件:行政机关作出了具体的行政行为;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且在有效期限内申请复议的。
2020.01.28 170
-
行政诉讼中有哪些需要复议前置
涉及行政复议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就是复议前置,必须先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此之外,能够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可以进行选择。 第三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2022-07-18 15,340 -
税务行政复议前置条件有哪些?
复议前置是指行政相对人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在寻求法律救济途径时,应当先选择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而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经过行政复议之后行政相对人对复议决定仍有
2021-12-27 15,340 -
行政复议是行政救济吗
关于你提出的行政复议属于行政救济吗的问题是这样的,行政救济包括行政机关的救济(行政复议)和司法机关的救济(行政诉讼)。
2022-07-18 15,340 -
行政复议为行政诉讼的前置条件是哪些呢?
法律规定先经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主要有两类:一是治安行政处罚案件;一类是涉及自然资源的行政案件,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
2022-07-26 15,340
-
01:05
交警认定书不服,需要行政复议对交警认定书不服的,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3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复核结束后,召集事故各方当事人,当场宣布复核结果。需要进行行政复议。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成立,由具有
2,353 2022.04.17 -
01:47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与联系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联系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方式。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区别如下: 1、处理机关不同。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处理机关是不同的,前者是行政机关,后者是人民法院,即司法机关; 2、性质不同。行政复议机关的复议行为属于行政行为,是一种行
5,270 2022.05.11 -
01:18
交通事故行政复议流程交通事故行政复议流程: 1、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要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 2、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
6,213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