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期限是多长时间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期限: 1、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扶养费计算至十八周岁; 2、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扶养费计算期限为二十年; 3、被扶养人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期限是二十年,前提是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如果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则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在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其赔偿期限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被扶养人生活费计算年限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
被扶养人的生活费赔偿年限
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2021.04.07 136 -
被扶养人生活费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标准
当事人应当给予被扶养人生活费的,具体数额应当按照以下赔偿标准进行确定: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按受诉法院上一年人均生活费计算,计算时间计算到18岁。被扶养人为无劳动能力的成年人,计算二十年,60岁以上的,每满一年少计算一年。
2020.10.16 234 -
法律规定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期限是多久
法律规定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期限: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其生活费的赔偿期限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被扶养人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赔偿期限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赔偿期限。
2020.09.02 147
-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期限是多长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前,在这个问题上,各地人民法院在实务中的做法基本一致,即按照一定的年限确定,具体做法略有不同。赔偿期限按照赔偿权利主体即被扶养人身份的不同分别确定以下期限: 1、被扶养人是未成年
2021-10-01 15,340 -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期限是多久?
1、被扶养人是未成年人的,按期给付到其独立生活时止,一次给付的,原则上计算到十八周岁。《国家赔偿法》第27条第2款也采此种办法。2、被扶养人是已成年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原则上给付到其恢复劳动能力或死
2021-06-11 15,340 -
被扶养人生活费赔偿期间是多久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前,在这个问题上,各地人民法院在实务中的做法基本一致,即按照一定的年限确定,具体做法略有不同。赔偿期限按照赔偿权利主体即被扶养人身份的不同分别确定以下期限: 1、被扶养人是未成年
2021-08-16 15,340 -
工伤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期限
对于申请工伤待遇赔偿从期限上来看可以分两种: 一种是参加工伤保险的赔偿。这里需要注意的期限与工伤认定一样,即用人单位必须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
2022-06-28 15,340
-
01:09
被扶养人生活费怎么计算
根据扶养人已经失去劳动能力的程度,按照当地去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出被扶养人的生活费。 年龄不同,计算方式也不同:被扶养人没有达到满十八周岁的,算到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没有工作能力等等的,计算二十年。
921 2021.04.25 -
01:12
无期徒刑的期限是多长时间
无期徒刑的期限是十三年至无期限服刑。 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无期徒刑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低于十三年。 无期徒刑,是剥夺罪犯终身自由的刑罚,是对严
1,715 2022.04.25 -
00:57
借条的期限是多长时间有效
借条是不存在有效期限的。借条生效后,应当永久具有法律效力,不会因一定的时间丧失法律效力,借条存在以下情形的,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51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