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因一方去世了,另一方还有义务抚养已成年的继子女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继子女成年但尚未独立生活的,继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第二十七条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歧视。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及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审判实践,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12、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 (1)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 (2)尚在校就读的; (3)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再婚后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子女有抚养义务。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者歧视。继父或者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再婚后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子女有抚养义务。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者歧视。继父或者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民法典》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第一千零七十二条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或者歧视。继父或者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
-
-
夫妻一方去世另一方有继承权吗?
男女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后,就属于合法的规定,虽然未同居,依然享有继承权。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享有的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继承权是公民享有的权利,继承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公民,不能是法人、其他社会组织或国家。继承权是基于近亲属的身份关系而发
2021.01.13 345 -
-
一方去世一方有义务抚养养子女吗?
因为生父(母)与继母(父)的结婚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姻亲关系。有可能继子女从小不与继父母生活在一起,那就不存在被抚养的关系。那么,从法律上分析,他们也就没有赡养继父母的义务。关键是法律规定只有形成抚养
2022-06-12 15,340 -
夫妻一方去世,有子女,另一方能继承房子么
是指按照《》的规定,把被继承人所遗的房产转归继承人的行为。继承是一种法律制度,继承关系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一是,继承应当在被继承人(在房产继承中就是遗留下房产的人)死亡后才能发生。这是继承的首要
2022-09-05 15,340 -
夫妻一方去世, 子女继承房产, 另一方可以继承吗?
继承人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如果,夫妻一方去世,子女
2022-03-10 15,340 -
再婚一方去世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吗
再婚配偶去世抚养义务归属要视情况而定,依据其继父母子女关系是否存在确定孩子抚养义务,如果其孩子属于去世配偶的亲生子女,其孩子抚养权一般是归于其另一方亲生的父或者母,但是其双方父母均无法抚养的,其继父母
2022-06-04 15,340
-
00:56
夫妻一方有债务,另一方是否要承担夫妻一方有债务,另一方是否要承担,要看是什么情形下产生的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债权人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为由主张权利的,那么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债务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债
1,501 2022.05.11 -
01:19
夫妻债务一方不知情有义务偿还吗根据最新的司法解释规定,我国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是实行共债共签原则,也就是只有双方以共同意思表示签订的债务,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在新司法解释没有出台之前,共同债务的证明责任完全放置于债务人里面,也就是被要求承担清偿责任的不知情一方,必须拿出充
1,044 2022.04.15 -
01:03
夫妻一方买房需要另一方的征信吗夫妻一方买房需要另一方的征信。夫妻一方能自己单独买房。夫妻一方使用自己的个人财产,单独购买房屋的,属于其个人财产。即使是在婚姻存续期间购买的房屋,也不会转换为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之间也可以通过约定的方式,由一方单独买房,并且房屋归购房者个人所
7,605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