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对的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给付不当得利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也可以是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或者是给付目的不达。这里的给付目的,即给付的原因。给付者给与财产总有一定目的或原因,或为债务的消灭,或为债权的发生,或为赠与,这里的目的或原因就成了受领给付者受取利益的法律上的根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给付目的(原因)不存在或不能达到,那么受领给付者的受有利益便会因为无法律上的根据而成为不当得利。二、非给付不当得利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规定。人的行为,又可分为受益人的行为、受损人的行为和第三人的行为。基于这些事由构成不当得利的原因,是受益者无受其利益的权利,所以,非给付不当得利的“无法律上的原因”即为受益者无权利而受有利益。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所谓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是指本人虽无配偶,但明知对方有配偶,而故意与之结婚的,包括登记结婚或者事实婚。
重婚罪的认定标准:法律上的重婚,前一次婚姻未解除,又与他人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构成的重婚;事实上的重婚,前一次婚姻没有解除,以夫妻名义与别人共同生活。
-
我国法律对工伤认定有哪些规定
法律规定单位申请工伤认定时是有时效限制的。用人单位应在职工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申请工伤认定;遇有特殊情况的,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就可以适当延长。
2020.10.03 158 -
我国法律对醉驾的规定
醉驾是指因饮酒而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人意志,在这种状态下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成为醉驾。
2020.09.20 148 -
我国法律对认定刑事判决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关于鉴定的规定是: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意见,并且签名。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2020.04.08 134
-
我国对涉外民事诉讼证据的认定,我国对公证认定机关认定的法律规定
根据相关规定,境外形成的民事案件证据,要经过境外公证机关的公证证明,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予以认证,或者履行我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也就是说境外形成的证据要先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然
2022-01-24 15,340 -
我以技术入股国外公司,但是我国法律对我国的法律认定是怎么规定的
1.你以技术入股国外公司必须符合中国的法律。你这属于赴境外投资,境外投资是需要商务部批准的。如果该技术是禁止或限制出口的技术,可能就无法获得批准。 2.你以技术入股,还必须遵守当地的法律。当地的公司法
2022-04-28 15,340 -
我国法律对工伤认定原则是怎样规定的
工伤认定原则,是除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以外,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受到的伤害,都可以被认定为工伤。也就可以看出,只要伤者不是故意的,就不会被追究责任,都会被认定为工伤
2022-03-14 15,340 -
我国现行法律对工伤认定是如何规定的
关于工伤认定,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中: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
2022-03-16 15,340
-
02:19
我国法律对父母赡养费标准是如何确定的我国法律对于父母的赡养费标准是如何确定的?法律上对于父母赡养费标准没有确定一个具体的数额或者是标准,实践当中啊,法律规定的赡养义务是指老人没有生活能力、生活困难然后需要子女们尽赡养义务,子女们才应该给钱,这是一个前提条件。但具体给钱多少,它
1,898 2021.03.24 -
01:07
我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是我国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
14,559 2022.04.17 -
00:54
我国法律规定分居多久可以离婚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分居多久可以离婚。法律只是规定如果双方因为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经过调解无效的,法院应当判决离婚。分居满两年只是判定夫妻感情破裂的一种方式,并不是说分居两年婚姻关系就自动解除。离婚只有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两种方式。如果不经过法
1,06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