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两万元会受到怎么样的处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诈骗两万元会受到的处罚是:行为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两万元的,构成诈骗罪,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两万元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诈骗2万量刑标准是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诈骗两万元怎样办
诈骗两万元属于诈骗罪中数额较大的情形,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020.01.17 109 -
诈骗10万元会怎么处罚
诈骗10万元,属于诈骗数额巨大,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诈
2022.10.21 267 -
诈骗两万元会怎么判
诈骗两万元,属于诈骗数额较大,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客体要件,
2022.10.21 304
-
诈骗两万元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诈骗2万量刑标准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1-11-09 15,340 -
被别人诈骗3700元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如果诈骗罪成立,则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2-10-19 15,340 -
诈骗3000元会受到什么处罚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达到3000的,构成诈骗罪,量刑的基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
2023-06-13 15,340 -
5人诈骗两万元现金,,被抓后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第266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徙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2022-10-21 15,340
-
01:12
诈骗罪会受到什么处罚
如果犯罪嫌疑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就构成了诈骗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诈骗罪主要有下面几个量刑幅度: 第一,如果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数额较大的,依法判处三
1,666 2022.04.15 -
01:19
诈骗两万元能判多少年
诈骗两万元应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可知,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来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其中,诈骗数额较大的,即数额为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
1,898 2022.04.17 -
01:07
诈骗4万会怎样判刑
行为人诈骗4万元,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为诈骗4万元的行为触犯了诈骗罪,而诈骗4万元属于诈骗罪量刑规定中数额巨大的标准,所以行为人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
630 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