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爆炸罪怎么立案?,具体规定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中国刑法爆炸罪的立案是行为人故意以爆炸方法杀伤群众,破坏公私财产,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五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中国《刑法》中爆炸罪的立案标准是:行为人故意以爆炸方法杀伤群众,破坏公私财产,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应予立案追诉。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中国刑法爆炸罪的立案是行为人故意以爆炸方法杀伤群众,破坏公私财产,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
爆炸罪具体有哪些立案标准
爆炸罪的立案标准是:行为人实施了故意爆炸行为,足以威胁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犯爆炸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020.07.18 180 -
中国对爆炸罪立案标准的规定有哪些
故意实施爆炸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无论是否造成了严重后果,都应当立案追诉。《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
2020.03.24 125 -
中国对爆炸罪立案标准的规定有哪些?
中国对爆炸罪立案标准的规定是:行为人故意用爆炸的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立案追诉。本罪是危险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爆炸行为,并且足以威胁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要求造成严重后果,就应当立案。
2020.02.23 104
-
中国刑法爆炸罪怎么立案?
中国刑法爆炸罪的立案是行为人故意以爆炸方法杀伤群众,破坏公私财产,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
2023-08-07 15,340 -
我国刑法规定爆炸罪立案标准有哪些?
只要实施爆炸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就应当立案追诉。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
2023-05-30 15,340 -
中国对爆炸罪立案标准的规定有哪些?
故意用爆炸的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立案。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
2022-06-02 15,340 -
中国爆炸罪立案标准有哪些
故意用爆炸的方法,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立案。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
2022-07-10 15,340
-
01:05
非法储存爆炸物品罪怎么量刑
非法储存爆炸物品罪量刑标准如下: 1、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非法储存爆炸物罪的特征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
519 2022.10.08 -
03:06
中国死刑都有哪些罪
死刑,也可以称为“处决、极刑或者生命刑”;指的是行刑者在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情况下,结束一个死刑犯的生命。 我国的死刑适用的罪名有: 1、危害国家安全罪,包含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投敌叛变罪;间谍罪;为境外的机构、组织、
5,904 2022.04.15 -
01:18
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有哪些相关规定
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的规定如下: 1、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2、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
2,233 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