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对方不知情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出了交通事故,当事人不知情,在交通队来看不是理由,出了事故对方报案,而你离开了现场,法律上就属于肇事逃逸,法律不管你是否知情。 2、交警可以判断是否逃逸,当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足够的理由,尽量让交警相信在那种情况下没办法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另外主动表示愿意听从交警的建议,积极协助解决这起事故,留给别人一个主观根本没有事故逃逸想法的好印象。 可以看到对于法律而言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不管当事人是否知情,只要有逃逸现象那么就必然会按肇事逃逸处罚,所以当事人需要做的并不是证明自己是否知情,而应该是积极配合警察使得交警判断当事人并无逃逸。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逃逸这种情况主要取决于处理该案件交警的判断(依据交通法+理解程度),也就是说,交警可以判断是否逃逸,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足够的理由,尽量让交警相信在那种情况下没办法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另外主动表示愿意听从交警的建议,积极协助解决这起事故,留给别人一个主观根本没有事故逃逸想法的好印象。
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要在肇事逃逸中证明不知情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而且该证据必须同时具备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肇事者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的,就不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一般指的是肇事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的追究而逃离肇事现场的行为。
-
肇事逃逸怎么证明不知情
根据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要在肇事逃逸中证明不知情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而且该证据必须同时具备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只要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肇事者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而离开现场的,就不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一般
2022.04.12 7,356 -
不知情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不知情不会构成肇事逃逸,更不会受到处罚。因为肇事逃逸首先就要求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责任追究的目的; 既然不知道事故发生了,那么行为人离现场的目的肯定就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不具备这种主观目的当然就不会构成肇事逃逸。
2020.12.14 165
-
肇事逃逸不知情怎么办
主要是看主观是否存在故意,如果没有故意,则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但需承担事故的赔偿责任。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是肇事逃逸,如果不知情而离开现场,要由交警根据调查的情况确定是否肇事逃逸。但实践中大多是
2022-05-28 15,340 -
交通肇事逃逸不知情怎么办
认定当事人是否知情不能以仅仅以其自我称述为准,而应根据一般人的日常经验及具体情况等方面综合判断。逃逸当事人在离开现场时,对发生的交通事故并不知情的,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不知情。即逃逸当事人主观上不存在
2022-06-09 15,340 -
交通肇事逃逸不知情怎么办?
认定当事人是否知情不能以仅仅以其自我称述为准,而应根据一般人的日常经验及具体情况等方面综合判断。逃逸当事人在离开现场时,对发生的交通事故并不知情的,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不知情。即逃逸当事人主观上不存在
2022-06-23 15,340 -
不知情肇事逃逸怎么处理
主要看主观是否有故意,如果没有故意的话,如果没有故意的话,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但对事故承担赔偿责任。肇事逃逸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如果你不知道,离开现场,交警应根据调查情况确定是否肇事逃逸。
2021-12-13 15,340
-
01:35
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分成构成犯罪和未构成犯罪两种情况,两种情况的处罚完全不同: 1、违章肇事的交通肇事者,事故如果只导致被害人轻微伤,或只造成动物、牲畜死亡,也没有造成大额的公私财产损失。此时,肇事者虽然逃逸,但如果并未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则并不构成
20,954 2022.04.17 -
02:04
什么情况是肇事逃逸行为
可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况有: 1、当事人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却仍然驾车或者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交通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交通事故现场的; 3、当事人具有酒后驾驶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仍拒绝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擅
1,713 2022.05.11 -
01:17
小事故对方逃逸怎么理赔
小事故对方逃逸的话,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理赔: 1、及时报警,寻求警方的帮助。警方会看事故现场的监控,如果有监控可以分析出对方的车牌号等身份信息,警方有力的侦查手段可以迅速确定肇事者的身份; 2、确定身份之后,双方当事人人可以协商。协商不
1,55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