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枪支不报罪构成特征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有下列构成特征: 1.客体方面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体方面为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枪支丢失但不及时报如果不知道枪支丢失而没有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条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条 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有下列构成特征:1.客体方面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2.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3.主体方面为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枪支丢失但不及时报如果不知道枪支丢失而没有报告。
有下列构成特征:1.客体方面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2.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3.主体方面为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枪支丢失但不及时报如果不知道枪支丢失而没有报告。
-
丢失枪支不报罪构成特征是怎样的
有下列构成特征: 1、客体方面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体方面为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枪支丢失但不及时报如果不知道枪
2020.03.13 102 -
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构成特征有哪些?
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构成特征要件包括: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在客观方面则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2020.06.04 91 -
丢失枪击不报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
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构成特征如下: (一)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丢失枪支不报,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 (二)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里的
2020.08.12 110
-
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构成特征有哪些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枪支县有较大的杀伤力,一旦丢失,对社会即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公务用枪的安全,《枪支管理法》对公务用枪的日常管理有严格的规定,要求配备公务用
2021-10-10 15,340 -
丢失枪击不报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
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构成特征如下: (一)犯罪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丢失枪支不报,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 (二)犯罪客观方面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
2022-11-15 15,340 -
丢失枪支不报罪由什么构成
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 (二)客
2022-10-12 15,340 -
丢失枪支不报罪犯罪构成
丢失枪支不报罪犯罪构成的客体要件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枪支县有较大的杀伤力,一旦丢失,对社会即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公务用枪的安全,《枪支管理法》对公务用枪的日常管理有严格的规定,要求
2022-07-14 15,340
-
00:56
强奸罪的特征是什么
强奸又可以称为“性侵犯、强制性交或者性暴力,它是一种在违背受害人的意愿,使用胁迫、暴力或伤害等手段,强迫受害人进行性行为的一种行为;本罪的犯罪对象为妇女、未满十四周岁的幼女。 本罪的犯罪特征为: 1、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是通过威胁、暴力、或
1,258 2022.04.15 -
01:08
特别累犯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特别累犯指的是行为人因犯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受到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是赦免以后,无论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何一种罪的人。特别累犯的构成条件是: 1、犯罪人所犯的前罪
1,132 2022.04.17 -
01:15
遗赠的特征是什么
遗赠的特征有: 1、遗赠属于单方面的法律行为。 一般遗嘱人可以通过遗嘱的形式,将其个人的财产遗赠给他人时,不需要征得任何人的同意。受遗赠人可以接受遗赠,也可以拒绝接受。 2、遗赠属于遗嘱人无偿、自愿的行为,在遗嘱人过世后才会发生相应的法律效
83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