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合同纠纷要坐牢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经济合同发生纠纷,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不会坐牢。因为经济合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单纯的经济纠纷属于民事案件的范畴,不存在犯罪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判刑之说。当事人若发生经济纠纷,自行向法院起诉解决。一般向法院起诉需符合以下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法院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将会立案受理。如果经济纠纷中夹杂有其他违法事实,触犯刑法的,如合同诈骗等,此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能会判刑,具体看案情。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经济合同纠纷不会坐牢。经济合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不触犯刑法的,不需要坐牢。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调解解决合同纠纷,当事人不愿解决争议的,或者经过调解但是不成功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当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
民事经济纠纷要坐牢吗?
民事诉讼是主要是关于财产纠纷和人身损害两大类的争议,一般以金钱赔偿为主。不会判刑。但是,如果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有下列规定行为的,有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
2020.01.20 147
-
经济合同纠纷会坐牢吗
经济合同发生纠纷,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不会坐牢。因为经济合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没有订立仲裁协议
2022-05-11 15,340 -
经济合同纠纷会不会坐牢?
经济合同发生纠纷,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不会坐牢。因为经济合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没有订立仲裁协议
2022-06-04 15,340 -
关于广告合同纠纷,会判坐牢吗
买卖合同纠纷是民事纠纷。只要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不涉及合同诈骗,法院强制执行时不拒绝履行生效判决,通常不会有牢狱之灾。
2021-11-27 15,340 -
合同纠纷要坐牢吗
合同纠纷一般不需要坐牢。合同纠纷属于民法调整范围,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但是果涉及合同诈骗等刑事犯罪,可能会进监狱。
2021-11-03 15,340
-
01:07
小额借款合同纠纷会坐牢吗
小额借款合同纠纷是民间借贷合同纠纷,属于民事纠纷,一般不涉嫌刑事责任,即不会坐牢。因为小额借款合同纠纷被起诉的,债务人如果不能履行生效判决的,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会根据债权人提供的财产线索,拍卖、变卖债务人的财产以偿还债权人的
1,205 2022.04.17 -
01:20
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会坐牢吗
要先明确金融类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性质,如果只是普通的民事借款纠纷,那么其适用的民事方面法律,而民事法律只是争对民事法律关系进行处理,不会涉及刑事责任也就不会坐牢。但是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在法院民事判决生效后,有能力执行法院判决而逃避执行
2,007 2022.04.17 -
01:14
经济合同纠纷起诉有效期
在法律上并不存在起诉有效期这一种说法,正确的表达应当是:诉讼时效。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诉讼时效为三年。因此,经济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而发生经济合同纠纷之后,当事人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遭受损害、
1,25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