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未遂的判刑方法是什么,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抢劫未遂的判刑方法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法律规定,构成抢劫罪既遂的,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有加重情形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二十三条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入户抢劫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等。
抢劫未遂定抢劫罪,人民法院会比照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
抢劫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有哪些
抢劫罪的法律规定有: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020.11.29 187 -
什么是抢劫罪相关法律规定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相关法律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20.10.12 112 -
抢劫未遂的判刑方法
抢劫未遂的也要判刑,但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刑法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20.04.21 77
-
抢劫未遂判几年,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抢劫未遂会构成抢劫罪,依据刑法规定,犯抢劫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法定情形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
2023-10-07 15,340 -
未成年抢劫怎么判刑,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构成抢劫罪的,则应当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基础上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有入户抢劫等情形的,则应当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基础
2023-09-23 15,340 -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抢劫未遂怎么判刑的
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刑法》 1、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除判令退赔外,首要分子飞车抢劫罪的 2、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依的规定定罪处罚
2022-07-01 15,340 -
未成年抢劫的判刑是如何的,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未成年抢劫的,会这样判刑: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抢劫的,一般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抢劫的,不承担刑事责任。
2023-09-23 15,340
-
01:20
刑法关于强奸未遂怎么规定刑法关于强奸未遂的规定如下: 1、强奸未遂比照强奸既遂从轻或者是减轻处罚;因为强奸未遂始终没有达到强奸既遂的危害程度,所以法律也是给予了相对强奸既遂比较轻的处罚; 2、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奸
572 2023.02.18 -
01:25
抢劫未遂罪判多少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3条规定,对于抢劫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2017)关于抢劫罪的规定,抢劫一次的,可以在三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因此,抢劫的量刑
2,418 2022.04.15 -
01:18
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有哪些相关规定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的规定如下: 1、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 2、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
2,367 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