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的主要性质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必然结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可能进一步引起的后果可能有希望或放任之心,但这一心态没有与进一步的行为相联系,也就没有独立意义,或者说,逃逸的实质是行为人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使肇事结果进一步加重的条件; 二是“独立行为说”,认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独立的犯罪行为,因此应实行数罪并罚或者按吸收犯处理; 其三是“分别情况说”,认为交通肇事犯罪的行为人在犯罪后逃逸并因而致被害人死亡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如果是在过失支配下进行的,就不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如果是在新的放任的故意支配下进行的,就是一个独立的犯罪行为。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高,出门的代步工具一般都是小车。因此存在的危险也就接踵而至,其中肇事逃逸事件就是最为常见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交通安全是每一位驾驶员都应该遵守的,违法交通法规,不仅将会受到处罚,同时也会缴纳一定的罚金。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四十七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侦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期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属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询问案件侦办情况的,除依法不应当公开的内容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告知并做好记录。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肇事逃逸的主要情形有哪些
肇事逃逸的主要情形有: 1.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2020.12.27 104 -
肇事逃逸的性质是什么
对于性质的分析从:一“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况下的必然结果,行为人对被害人可能进一步引起的后果可能有希望或放任之心,但这一心态没有
2020.06.26 148 -
肇事逃逸的性质是什么?
肇事逃逸的性质是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
2020.09.20 120
-
肇事逃逸的性质肇事逃逸的性质有哪些
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 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
2022-05-19 15,340 -
肇事逃逸的性质有哪些
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 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
2022-07-10 15,340 -
肇事逃逸的性质有哪些?
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 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
2022-07-15 15,340 -
肇事逃逸的性质,肇事逃逸的性质是什么
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又逃跑和受重伤的被害人后来又死亡,这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逃逸是交通肇事行为的继续,死亡是重伤后在特殊情况
2021-05-08 15,340
-
01:14
肇事逃逸处罚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肇事逃逸的相关规定,针对发生交通事故之后肇事司机逃逸的,如果尚没有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一般可以对肇事司机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并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吊销肇事司机的机动车驾驶证
3,167 2021.04.25 -
01:28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的,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有: 1、行为人由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依法应当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2、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有死亡2人以上或5人重伤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
1,389 2022.04.17 -
01:35
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分成构成犯罪和未构成犯罪两种情况,两种情况的处罚完全不同: 1、违章肇事的交通肇事者,事故如果只导致被害人轻微伤,或只造成动物、牲畜死亡,也没有造成大额的公私财产损失。此时,肇事者虽然逃逸,但如果并未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则并不构成
20,95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