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犯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的人会受到的处罚是:行为人犯此罪的,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需要注意的是此罪名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过失不构成本罪。在主观方面是否必须具有以营利为目的,则不必过于苛刻,只要行为人出于故意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的,一般就可以认为构成本罪。
《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条,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会受到的处罚为: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生产、销售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行为。 犯本罪的,具体量刑标准如下: 1、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怎么处罚?
构成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的处罚:一般应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生产间谍专用器材罪是指非法生产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行为。
2020.05.09 103 -
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怎么处罚?
对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是这样处罚的:对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的行为人,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
2020.09.22 99 -
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如何处罚?
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的处罚: 1、犯本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如果存在严重犯罪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单位犯本罪的,即对单位处以相应罚金,对其责任人员处以本罪个人犯相
2020.08.15 109
-
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既遂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
2022-06-04 15,340 -
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处罚
《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
2022-11-28 15,340 -
非法生产专用间谍器材罪的处罚
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
2022-10-14 15,340 -
非法生产间谍器材罪受到怎样处罚
《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条 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或者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
2022-12-06 15,340
-
01:09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认定标准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违反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下面四点: 第一,在客体上,本罪侵犯的客体是
3,153 2022.04.15 -
01:12
诈骗罪会受到什么处罚
如果犯罪嫌疑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就构成了诈骗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诈骗罪主要有下面几个量刑幅度: 第一,如果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数额较大的,依法判处三
1,716 2022.04.15 -
01:16
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如何处罚
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处罚标准: 1、犯本罪的,依法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2、涉嫌专用发票数量较大的,依法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根据相关司法解
1,32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