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职工怀孕孕期医疗待遇规定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期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息十五天。难产的,增加十五天,多胞胎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规定。劳动部、人事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险字〔1988〕2号)规定:(一)女职工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的,应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十五天至三十天的产假;怀孕满四个月以上流产的,给予四十二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二)女职工怀孕,在本单位的医疗机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检查或分娩时,其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费用由原医疗经费渠道开支。(三)女职工产假期满,因身体原因仍不能工作的,经过医务部门证明后,其超过产假期的待遇,按照职工患病的有关规定处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女职工在孕期可享受下列待遇: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的时间要计入劳动时间;其他。
女职工孕期待遇: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工资,解除劳动或聘用合同。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减少劳动量。对于怀孕7个月以上女职工,不得延长工作时间或安排夜班,并应在工作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孕妇在工作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工作时间。
-
女职工孕期有哪些待遇
女职工孕期待遇: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等原因辞退,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女职工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减少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对于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工作时间或安
2022.04.16 413 -
女职工怀孕期间享受哪些待遇
女职工怀孕期间享受以下待遇: 1、不得与女职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强度及禁忌劳动的保护; 3、适当给予工间休息或适当减轻工作; 4、可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2020.10.09 698 -
女职工怀孕期间的待遇
1、不得与女职工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强度及禁忌劳动的保护。 3、适当给予工间休息或适当减轻工作。妊娠满7个月应给予工间休息或适当减轻工作。 4、已婚待孕职工禁忌劳动范围。已婚待孕女职工不得从事铅、汞、苯、镉等作业场所属于《有毒作业分级》
2020.11.16 731
-
女职工孕期有哪些待遇规定
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期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息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
2022-05-28 15,340 -
女职工怀孕期间的待遇有哪些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享受的待遇:对于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安排夜班;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劳动和怀孕期间禁忌劳动;孕妇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
2021-12-30 15,340 -
女职工怀孕后有哪些待遇
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2022-06-25 15,340 -
女职工怀孕的待遇有哪些?
孕期安排《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当根
2022-03-26 15,340
-
01:02
怀孕期被辞退有哪些赔偿
怀孕期被辞退有以下赔偿: 1、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相当于2倍的经济补偿金。计算方式:工作年限乘以离职前12月的平均工资乘以2倍; 2、怀孕、产期、哺乳期三期工资; 3、工资和加班工资应一并发放。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
5,180 2022.04.17 -
01:01
怀孕了再交农村合作医疗行吗
怀孕了再交农村合作医疗不行。新农村合作医疗是每年定期参保的,一般是三季度开始办理次年新参保、续保手续同时,对于应参未参者,有可能会被要求缴纳前期应参未参的参保费用,怀孕应该上生育保险,只有职工才能享受生育保险。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生育保险
6,730 2022.05.11 -
01:15
女方在怀孕期间能离婚吗
女方可以要求离婚。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女方怀孕的情况下,如果是女方提出离婚的或是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男方提出的离婚请求是需要受理的,这样是可以离婚的,而且双方签订的怀孕期间离婚协议书也具有法律效力。但如果男方到人民法院提出
1,06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