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孕妇的社会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孕妇被撞,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进行赔偿。赔偿项目是法律统一规定的,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第一款 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第一款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孕妇被撞赔偿国家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护理费、随访费,以及司法鉴定认定为残疾的被扶养人的生活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金。如果谈判失败,他们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
肇事者的赔偿责任是需要依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而定,赔偿项目一般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交通费、住宿费、必要的营养费等费用。具体的赔偿数目需依据孕妇的伤情情形而定。
-
2021孕妇被撞赔偿国家标准
孕妇被撞,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进行赔偿。赔偿项目是法律统一规定的,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
2020.02.11 368 -
怀孕辞退孕妇会有赔偿吗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做出非法辞退孕期职工的,孕期职工有权申请以下赔偿: 1.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金,相当于2倍的经济补偿金; 2.怀孕、产期、哺乳期“三期”工资; 3.工资和加班工资应一并发放。
2020.08.27 185 -
劳动法对孕妇和孕床的赔偿问题
关于赔偿孕妇的具体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即员工在单位每工作一年的,赔偿二个月的工资;过错性辞退员工的,不需要赔偿。
2020.03.17 121
-
孕妇被撞赔偿国家标准
孕妇被撞,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进行赔偿。赔偿项目是法律统一规定的,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最高
2022-06-05 15,340 -
孕妇被撞死国家赔偿多少
孕妇被撞,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进行赔偿。赔偿项目是法律统一规定的,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最高
2022-05-12 15,340 -
孕妇摔伤国家赔偿标准有那些
孕妇被撞,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进行赔偿。赔偿项目是法律统一规定的,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最高
2022-06-05 15,340 -
国家对孕妇三期的规定有哪些?
国家法律对怀孕女员工有许多保护性规定。比如:一、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即使女职工存在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或者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
2022-03-18 15,340
-
01:07
公司解散如何赔偿孕妇
公司因为解散,终止孕妇员工的劳动合同的,应该向该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一般来说,劳动者的经济补偿,与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年限挂钩,工作时间越长,得到的经济补偿相应也会越多;反之亦然。具体来说,经济补偿规则如下:1、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
6,539 2022.04.15 -
01:13
交通事故孕妇赔偿标准
孕妇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和别的受害人一样,责任人要对其损失进行赔偿。 这些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用,经过司法鉴定认定为伤残的,还要支付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但
2,128 2022.04.17 -
01:07
辞退孕妇需要赔偿三期工资吗
辞退孕妇不需要赔偿三期工资。一般都是会按双倍的经济补偿金来进行支付,一般给予劳动者的赔偿是每工作一年就会支付二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如果没有满一年但满了半年以上也会按二个月的工资来进行计算。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
8,53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