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第三十五条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 第十一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不知道临时工工伤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这个疑问有没有得到解决。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提供劳务一方追偿。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提供劳务期间,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提供劳务一方损害的,提供劳务一方有权请求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也有权请求接受劳务一方给予补偿。接受劳务一方补偿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走工伤还是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具体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两者的内在法律关系不同,工伤是建立在劳动关系,而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的是建立在劳务关系。当前认定工伤,一般是提供劳动合同及其他材料予即可。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就要先走确认事实劳动关系前置程序,再进行认定工伤。
-
-
走工伤还是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
走工伤还是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具体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两者的内在法律关系不同,工伤是建立在劳动关系,而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的是建立在劳务关系。当前认定工伤,一般是提供劳动合同及其他材料予即可。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就要先走确认事实劳动关系前
2020.02.21 200 -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责任划分
1、提供劳务者应就自身不存在过错、接受劳务者一方存在过错之事实承担举证义务。 2、另外工伤事故不属于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调整的范围,如受害者所遭受的人身损害系工伤,应当申请工伤认定。
2020.07.09 991
-
工伤、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的意义?
您所问的工伤、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是两类常见的纠纷,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实务当中也容易发生混淆。工伤与提供劳务者受害的概念划分是对因工作遭受伤害进行的法律上划分,但伤害的自然属性是相同的,
2022-06-21 15,340 -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责任划分
1、自劳动者受到伤害的,向受其委托或者受指派的雇主、获益人追偿相应的赔偿责任,由此产生的责任纠纷,为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 2、提供劳务的一方因劳务活动自身受到伤害的,在提供劳务一方向接受劳务一方主
2022-06-03 15,340 -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怎么解决
对于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的案件,有以下相关条款: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
2022-06-21 15,340 -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的定义
核心内容: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是什么?与提供劳务者致害责任有什么不同?下面,ask.com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是指在个人之间存在劳务关系的前提下,提供劳务的一方因劳务活动自身受到伤害的
2021-03-11 15,340
-
01:12
人身损害如何确定责任纠纷人身损害责任划分原则有三个,分别是: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第一,处理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如学校人身损害侵权责任。第二、对于部分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适用于过错推定
1,444 2022.04.17 -
01:05
遇到债务纠纷怎么办遇到债务纠纷的解决办法如下:1、协商解决;2、调解;3、仲裁或起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申请
1,706 2022.04.15 -
01:21
工程款纠纷怎么办工程款纠纷可以请求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工程款纠纷当事人可以先行协商,催告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协商不成的可以收集相关证据请求人民法院将该工程依法拍卖,就该工程拍卖价款受偿;或者承包人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就该工程折价款受偿。发包人未按
63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