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是否能够定贪污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 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 1、行为人挪用公款后采取虚假发票平帐、销毁有关帐目等手段,使所挪用的公款已难以在单位财务帐目上反映出来,且没有归还行为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2、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拒不归还,并隐瞒挪用的公款去向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行为人“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对其携带挪用的公款部分,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挪用公款罪转化为贪污罪的条件是: 1、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后挥霍完公款,又无偿还能力; 2、不积极筹款退还或实际无法筹钱退还的,可以据此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
挪用公款可以转变为贪污。挪用公款罪,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挪用公款的目的: 1、行为人挪用公款后,采取虚假发票屏障销毁有关账簿等手段,使所挪用的公款已难以在单位财务账目上反映出来,且没有归还行为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出发; 2、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拒不归还,并且隐瞒挪用的公款去向,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
-
挪用公款有哪些情形能够构成贪污罪?
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依照贪污罪定罪处罚。 (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二)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
2020.07.03 148 -
挪用公款赌博是否构成贪污罪
挪用公款赌博不构成贪污罪,一般是构成挪用公款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
2020.10.10 126 -
挪用公款赌博是否会构成贪污罪
挪用公款用于赌博,超过三个月未还,其行为应当认定为挪用公款,不构成贪污罪。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 挪用公款用于赌博,是抱着能在短期内利用公款赢取巨额财富的心理,赚取赌金后及时归还公款。 虽
2020.05.05 120
-
挪用公款能否转化为贪污罪
挪用公款会转化为贪污罪吗,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
2022-04-06 15,340 -
挪用公款罪是否构成贪污?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罪,应当按照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有下列情
2021-11-08 15,340 -
挪用公款罪,属于贪污还是贪污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罪,应当按照主客观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有下列情
2021-11-17 15,340 -
挪用公款是不是贪污罪
挪用公款已经是违法行为,如果隐瞒公款去向,不于退还占为己有就是贪污罪。
2022-10-07 15,340
-
01:19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有什么区别第一,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虽然都是侵犯公共财产,但侵犯程度不一样,带来的社会危害就不一样。贪污罪侵犯的是非法对公有财产权占有,使用和收益等全部职能,而挪用公款罪只是对公款的占有和运用。第二,两者主观内容不同。贪污罪的主观意向是非法对共有财产
5,916 2022.04.15 -
00:54
挪用公款如何定罪挪用公款罪的判刑为: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
1,325 2022.04.17 -
01:09
挪用公款罪能取保吗挪用公款罪是可以进行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若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缴纳完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者是提出了相应的保证人之后,保证自己能够随传随到的情况之下,司法机关对其暂时解除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1,53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