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与非诉的差异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与诉讼程序在具体的原则和制度上的差异: (2)诉讼程序实行辩论主义,而非讼程序则采职权探知主义; (3)诉讼程序实行公开主义,而非讼程序则以秘密审理为原则; (4)诉讼程序实行言辞主义,而非讼程序贯彻书面主义原则; (5)诉讼程序以直接主义为原则,而非讼程序兼采间接审理主义; (6)诉讼程序实行当事人进行主义,而非讼程序则实行职权进行主义; (7)在证明标准上,诉讼程序是严格证明标准,而非讼程序则承认自由的证明。 (8)诉讼程序以当事人双方审理为原则,而非讼程序则以一方当事人审理为原则。 此外,在裁判的形式和效力以及审级制度上,诉讼程序与非讼程序都存有较大差异。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上诉和抗诉的区别主要有: 1、主体不同:上诉的主体是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抗诉的主体是公诉机关,当然,自诉案件的原告也可以上诉。 2、法律后果不同:刑事案件遵循上诉不加刑原则,但如果是公诉机关提起抗诉的话,则法院有可能判处比一审更重的刑罚。 3、审理的方式不同:对于上诉,二审法院有可能开庭审理,也有可能不开庭审理,而对于抗诉,二审法院应当开庭审理。
诉讼时效中断与中止的差异如下:发生时间不同,时效中断可发生在时效期任何阶段;时效中止只能发生在时效期最后六个月内;法律原因不同,时效中断的法律原因是当事人主观意志可以决定的事实;时效中止的法律原因是当事人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事实;法律后果不同,时效中断的法定原因发生前过去的时效期不再计算;时效中止是暂停计算暂停期。
-
认购与申购的差异
购买时间不同:在基金成立前的发行募集期内申请购买基金单位叫认购;在基金成立后申请购买基金单位叫申购。购买价格不同:基金认购的购买价格是基金单位价格,一般为1元/单位;而基金申购的购买价格是当日基金单位净值,不一定为1元。赎回条件不同:认购的
2020.08.22 153 -
借条与收据的差异
1、产生的原因不同。借条主要是因借款而产生的;而欠条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任何能以金钱为给付内容的债都能产生欠条。 2、性质不同。借条反映的是当事人之间借款合同关系,借条本身是借款合同的凭证,每一个借条背后都是一个借款合同;而欠条则是当事
2021.03.20 162 -
新旧行政诉讼法差异
旧《行政诉讼法》使用的是“鉴定结论”的概念,此次修法改为“鉴定意见”。因为鉴定机构所出具的证据在性质上并非终局性的“结论”,而只是该机构的“意见”,这种“意见”是可以被其他证据推翻的。可见,新法修改后的表述更为精准。
2020.08.26 333
-
仲裁与诉讼的差异
1、非财产案件受理费,如离婚、侵犯公民肖像权、名誉权等因人身关系或非财产关系提起的诉讼时,人民法院依法向当事人收取的费用。 2、财产案件受理费。如债务、经济合同纠纷等因财产权益争议提起诉讼时,人民法院
2022-05-22 15,340 -
上诉与抗诉有什么差异
1、主体不同。有权上诉的主体,刑事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独立、完整的上诉权;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有权提起上诉的主体仍然是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附带民事诉
2021-04-20 15,340 -
仲裁与诉讼的差别
1、非财产案件受理费,如离婚、侵犯公民肖像权、名誉权等因人身关系或非财产关系提起的诉讼时,人民法院依法向当事人收取的费用。 2、财产案件受理费。如债务、经济合同纠纷等因财产权益争议提起诉讼时,人民法院
2022-06-24 15,340 -
与生前赠与的税负差异()
南区国税局表示,被继承人死亡后所遗留之财产应课徵遗产税,至于完纳遗产税后,继承人间如何分配遗产,并不发生课徵赠与税的问题,但被继承人死亡前对继承人中一人所为之赠与,除应课徵赠与税外,该受赠人于被继承人
2022-10-27 15,340
-
01:00
法院起诉可以异地起诉吗
法院起诉可以异地起诉。如果是一般的民事纠纷,不可以异地起诉,只能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是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根据书面协议选择异地人民法院起诉,其他情况不可以;如果选择异地起诉的那个法院认为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会移送给
4,039 2022.04.17 -
00:58
给了一个差评商家要起诉
给了一个差评商家要起诉,可以积极应诉。卖家去买家当地辖区法院递交起诉状和证据材料,法院收到起诉状和起诉证据后,会先询问起诉方是否要调解,如果同意调解,会有专门的调解员约买家与卖家双方前来调解。这时候买家也会收到一份起诉状和证据材料,起诉方的
4,943 2022.05.11 -
01:38
申诉与再审的区别
刑事案件中,再审是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进行审判的程序,申诉只是发起再审程序的其中一种方式。 刑事案件中发起再审程序的方式包括:1、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发现本院判决、裁定存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决定是否再审;2、最高人民
2,61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