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枪支可以构成什么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三)主体要件。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枪支丢失但不及时报如果不知道枪支丢失而没有报告的,不构成本罪。
《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条,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丢失枪支不报罪的构成要件是: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这些人能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 1.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机关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和担负案件侦查任务的检察人员,海关的缉私人员; 2.国家重要的军工、金融、仓储、科研等单位的专职守护、押运人员在行守护押运任务时确有必要使用枪支的。
-
丢失枪支不报罪怎么构成的
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
2020.02.09 137 -
丢失枪支不报罪构成特征是什么
有下列构成特征:1.客体方面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2.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3.主体方面为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枪支丢失但不及时报如果不知道枪支丢失而
2020.02.03 163 -
丢失枪支不报罪构成特征是什么?
有下列构成特征:1.客体方面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2.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3.主体方面为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枪支丢失但不及时报如果不知道枪支丢失而
2020.12.14 101
-
丢失枪支罪的构成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枪支县有较大的杀伤力,一旦丢失,对社会即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公务用枪的安全,《枪支管理法》对公务用枪的日常管理有严格的规定,要求配备公务用
2021-10-10 15,340 -
丢失枪支不报罪由什么构成
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 (二)客
2022-10-12 15,340 -
丢失枪支不报罪犯罪构成
丢失枪支不报罪犯罪构成的客体要件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枪支县有较大的杀伤力,一旦丢失,对社会即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公务用枪的安全,《枪支管理法》对公务用枪的日常管理有严格的规定,要求
2022-07-14 15,340 -
丢失枪支不报罪怎么构成的
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 (二)客
2022-10-15 15,340
-
01:11
过失杀人构成犯罪吗
过失杀人构成犯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构成要件为: 1、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人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3、在犯罪主体方面,凡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 4、在主观方面
856 2022.07.02 -
00:53
非法持有枪支罪案件的性质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非法持有枪支罪,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从量刑的角度上看,非法持有枪支罪属于轻罪案件。另一方面,非法持有枪支是一种持有型犯罪。具体指的是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律
1,479 2022.04.17 -
00:48
劳动合同丢失可以补吗
劳动合同丢失可以补。一般一式三份,由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和劳动部门各保存一份。如果劳动者保存的一份丢失,可以到用人单位复印保存的一份,加盖印章,标注复印来源即可。举证劳动者和单位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通常需要以下的证据材料: 1、劳动者工作内
2,25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