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未婚生子分手抚养费是按月付还是年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 2.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季度或年度给付。 3、如果协商一致,一方可以承担全部抚养费的,如果一方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则不可以。即使达成上述孩子抚养协议,如果过一段时间后,双方经济情况确有变化,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确有增加或者给付的必要,一方仍可诉至法院,要求另一方承担抚养费。 4、抚养费的给付期限,一般应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养费;在孩子成年后,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生活困难的,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养费。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未婚生子孩子男方抚养女方需要给抚养费。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双方虽然没有领取结婚证,但育有孩子,则双方均有义务抚养孩子。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
未婚生子孩子男方抚养女方需要给抚养费。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双方虽然没有领取结婚证,但育有孩子,则双方均有义务抚养孩子。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
-
与女方未婚生子分手我是否需要支付抚养费
需要。 无论双方是否结婚,父母对于子女都有抚养的义务,若一方不直接抚养子女的,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分或全部;对于支付的抚养费数额,若男方有固定工资的,为其固定工资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2021.02.24 129 -
未婚生子女方是否需要付抚养费
未婚生子的,如果母亲没有抚养子女,是应当承担抚养费的。我国法律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
2021.03.10 133 -
未婚生子女方是否需要付抚养费?
如果非婚生子由女方抚养的,女方不需要支付抚养费,由男方支付抚养费;如果非婚生子由男方抚养的,女方需要支付抚养费。我国法律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
2021.04.21 107
-
未婚生子分手后孩子抚养费按月付还是年付
1.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 2.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季度或年度给付。 3、如果协商一致,一方可以承担全部抚养费的,如果一方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
2023-07-25 15,340 -
婚生子女抚养费按月付还是年付
1.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 2.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季度或年度给付。 3、如果协商一致,一方可以承担全部抚养费的,如果一方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
2023-07-25 15,340 -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按月付还是年付
1.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 2.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季度或年度给付。 3、如果协商一致,一方可以承担全部抚养费的,如果一方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
2023-07-29 15,340 -
女儿抚养费按月付还是按年付
1.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 2.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季度或年度给付。 3、如果协商一致,一方可以承担全部抚养费的,如果一方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
2023-07-26 15,340
-
01:33
离婚孩子归女方男方要付抚养费吗离婚后孩子归女方抚养,男方要付抚养费吗 按照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关爱孩子和抚养孩子,这是每个父母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父母离婚的话,父母离婚与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是并不影响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不会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它是斩不断的血缘关系
1,575 2021.04.25 -
00:51
离婚子女抚养费支付标准2021在离婚案件中,人民法院在确定子女抚养费的数额时,一般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这些标准来确定的,承担抚养费的一方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
2,867 2022.04.17 -
01:27
有小孩女方离婚要付抚养费么夫妻双方离婚后,如果女方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女方需要支付抚养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前款规定
1,364 2022.12.11